过去北京的四合院中有不少自建的私家花园。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中所列的清代北京之宅园,就达114个。北京的私家园林受到江南园林的影响,却又自成一格,带着帝都的大气,彰显文人趣味,寄托隐逸情怀,成为四合院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林语堂说:“所谓艺术,就是利用手中有限的东西,而又能让人类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句话用来描述四合院中的私家花园是再合适不过的。这些花园以咫尺之地,通过巧妙的设计构思,使主人在诗之情、画之意、游之景、书之趣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东城区魏家胡同马辉堂花园
咫尺小院巧妙“换景”
往昔之时,能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建起私家花园的人,大多以有钱和有情趣作为前提。正如白居易说的:“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惟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在京为官,最好是闲职,这样,便可利兼出处,避劳负饥,更重要的是,可以随心所欲,优游卒岁。
“帝京夜阑闻雁声,何人不起故园情”,长期客居北京,必然令人渐生思乡之情,往昔来京赶考、做官者,南方人居多,所以才把江南园林移到自家的后院,仿家乡老宅的曲廊、幽径、亭台和小桥,聊慰对故地的怀念。当然,这也成为主人炫耀自己家世和根基的机会。
居京不易,空间限制尤大。因此,北京的四合院花园形式中纵然有阔达十余亩的大花园,但大多数四合院中的花园仍为咫尺小院,尽管如此,主人仍可以精心营造,从而产生无限空间的感觉,采用叠石、树丛、水池、花篱、曲廊、月亮门等“换景”手法,以求达到三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
“借景”是创造花园“画意”的重要手法。走廊上的墙窗,借来窗外景物,一窗一世界,步步有天地,步随景移;花园中的一泓池水,面积虽然不大,但犹如“嵌”在花园中的一面小镜,昼夜的景象都是变动的了。
林语堂的《瞬息京华》(《京华烟云》的另一译本)中描绘了北平一处私家花园,就极有此特色:“主要的起居室都靠南面的大门里面,逐渐向北分布,开凿一条小溪和一个池塘,溪流穿越走廊、小桥,流经各座楼阁平台而进入一座大果园。过了果园,有一座伴农亭。亭前泊有一只小船,再过去二十来步,是一座朱红色的小桥,站在桥上,可以望见溪流开阔为一个小池塘,其南侧约五十尺长,一座带顶盖的小榭突出在地上。几个老婆子在小榭上来回走动,水塘左右两侧树木遮阴,长廊不时隐没在树荫里又复出现,通到水榭。”
在这一大段关于花园的描写当中,几乎包括了绝大部分的花园中的建筑、景物,但有如此之多景观的园林,其面积却十分有限,不过“二十几步”、“五十尺长”,正是体现了“换景”手法之妙。
书香诗意和文人情趣
历史上许多满腹经纶且家道又殷厚的文人都曾精心地设计自己的花园。也许这些文人并未受过关于花园设计的专业训练,但这当中所需要的和谐一致、错落有致、出人意料、影影绰绰,以及含蓄回味等造园手法,正是中国诸多传统艺术门类所共同尊崇的一贯原理。
纵观北京四合院的私家花园设计,“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条重要主题。通过山(有时不过是一个小土堆,有时不过是叠起的几块太湖石)、水(极小面积的一泓池水,或者是一条连脚面都没不了的浅而短的“小溪”)、树、亭、桥(极小,有时甚至一步就能迈过去)等几个基本构件吸附人文因素,还自然之本,成为缩小了的自然山水。“收天地无尽之景于一园之内,一堂之上”。
这样的私家花园寄托了主人的情怀与心绪,因此在诗文中经常能看到它们的影子。后海北岸的醇王府,曾经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家。他在一首《鹧鸪天》中借家中花园之景,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山构园林寂石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添竹石,伴烟霞。拟凭樽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会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
东城美术馆后身有条弓弦胡同,内有一座清初园林专家李渔叠石建造的半亩园。除了园中亭台楼榭、溪桥曲径的清幽景色外,更以园中的“嫏嬛妙境书屋”闻名后世。书斋与花园相得益彰,更增雅趣。
清代文人以藏书为时尚,嘉庆、道光年间在此居住的麟庆,可算是八旗贵族的藏书家,自幼勤奋好学,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儒臣,曾有《鸿雪因缘图记》三集传世。麟庆的“嫏嬛妙境书屋”位于半亩园的最后面,为三间轩式建筑,依晋朝人张华梦游嫏嬛仙境的典故,希望子孙世守藏书,不失仙境。为此,他辑录了两句名诗作为廊柱上的对联。上句是“万卷藏书宜子弟”,下联“一家终日在楼台”。轩内共藏书八万五千卷,有书目传世,只是藏书历经战火、时变而云散他处。
最富自然情趣的理想住宅
东城区魏家胡同18号内的马辉堂花园,是一座建于民国八年的带花园住宅。之所以叫“马辉堂花园”而不称“马辉堂宅”,可见花园在这当中的地位。
马辉堂为清代营造家,自己开有几个大木厂,专做皇家、官家的木工活,曾参与修建过颐和园。因此,有这般手艺再给自己修花园,肯定错不了。该宅坐南朝北,进大门即是花园,中为住宅,东为戏楼,占地约七千平方米。住宅部分为两个并列的四合院,正院与东边戏楼相接。西边的花园部分很有特色:假山、水池以不同形式遍布全园,共有五组。北面最大的一组假山上有一灰筒瓦歇山顶的大房子,为主人的台球房,房西为祖师爷鲁班和财神的供殿。园中偏西处有一三卷勾连搭的大房子,出后抱厦,为主人居室。花园中间还有一两卷勾连搭的大客厅,厅西为佛堂、花洞。最南端为书房。园东为一长长的带坐凳栏杆的走廊,可通住宅,又能沿客厅通花园各处。园东南还有一井亭,整个花园山石布局得当,花木扶疏,别有情趣。
北京的这类宅园府第中,像马辉堂花园这样,花园与宅院相连的,还有后海的醇王府花园、蒋家房的棍贝子府、二龙坑(路)的郑王府、缸瓦市礼王府等。
这些花园都是水平延伸的平面布局,给人接近自然的感觉。这种感觉和心态,都是为了获取些许情趣上的解脱,人们或求诸宗教,或投奔自然,即便因衣食等原因而不得不滞留城市者,也以花园的形式,把自然引到身边,寄托情怀。
这样“园中有宅,宅在园中”的设计理念应是北京最富自然情趣的理想住宅,四合院和自然的融汇也成为它最有魅力的地方,即使没有私家花园,北京很多普通百姓的小院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然和美好。
正如舒乙在《过去,也有可爱的》中说的:“胡同里的四合院,处处有空,可以处处种树,当树冠蹿过房顶之后,由上面看下去,连成一片的是绿色的树海。四合院除了四边有房子当中间有院子,还有空地,能栽树,能种花,能养草,家家都是,连成一片。不是要净化空气,消除污染吗?院子里有这么多树,地上还有各式各样的草花,南墙根一定有玉春棒儿,院当中甬路边上有指甲草,有草茉莉,有死不了儿,有蝴蝶花,它们都能净化空气,还可以储存水分,提供氧气,改善局部小环境。每一个四合院就是一个小小的‘肺泡’,无数的‘肺泡’每时每刻在自动净化着北京。”
北京四合院中的树木,如此让人留恋。汪曾祺当年有一次去香港,他望着中环一带五六十层以上的高楼和流水般的车龙,竟不禁想到了北京,想到了北京的大树。他说:“所谓故国者,有乔木之谓也。”然而没有乔木,是不成其为故国的。
如今,搬进楼房居住的北京人,虽然再盖四合院及其花园已不可能,但这种随处栽树种花的传统却得以继承,因为它可以给人带来回归自然的感觉。这不禁让人更加怀念往昔那种四合院中的花园生活,真称得上是一种诗意的栖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