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应该忘记北京城的辉煌!从1267年元朝营建大都开始,北京经过了一系列精心的规划和设计,不论其规模和技术,都可以用“伟大”二字来形容! 梁思成曾这样说—— ↓↓
梁思成,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编写有《中国建筑史》。
“北京是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地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这整个的体形环境增强了我们对于伟大的祖先的景仰,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对于祖国的热爱。北京对我们证明了我们的民族的适应自然、控制自然、改变自然的实践中有着多么光辉的成就。这样一个城市是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
近日,北京丽泽地区命名了 51座路桥特别讲究:在命名方案中,除了“金中都南街”因经过金中都南城垣故址得名,还有“凤凰嘴街”“西营街”“凤泉街”等,都是因为经过某一遗址,故沿用其历史地名,名字的背后也有一定的寓意。
依据 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特征命名,这件事干得真漂亮!! 小旧儿周围的很多朋友都对北京城的一砖一瓦抱有真挚的感情,有时候大家一起聊聊这些好消息还挺让人感动的。
但是也经常能看到的另一类新闻,让小旧儿挺不开森 ↓↓
“威尼斯”在昌平,“罗马”在朝阳,“米兰”在顺义,“纽约客”在海淀……各种各样的“洋”名儿,正在冲淡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有的京味儿。
大街上还有许多“× ×府”、“ ××郡”、“ ××院子”等等中式复古风的称呼,但是不管 洋名 、 土名 ,就像电影 《封神》一样,缺少了接地气的中国味儿 让人找不着东南西北。
关于起名字,现在的人们 可能真有点“江郎才尽”了。干脆小旧儿从手上的资料入手,为大家找一些北京古代的经典地名吧! 今天的故事开始了,会越来越精彩!
先举个例子——
灵椿坊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灵椿街道、灵椿社区的意思) ,即今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一带。灵椿,取燕山窦十郎灵椿一株老之诗以名。燕山窦十郎名叫窦禹钧,家住渔阳,渔阳离燕山很近,所以又叫他“窦燕山”。《三字经》里有一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就是他的儿子品学兼优,“五子登科”的故事。在一首《赠窦十》的诗中,有这样的佳句“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以“灵椿”之老形容窦燕山的长寿。
有意思的是,这句诗典出《庄子 ▪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也是 《大鱼海棠》女主角“椿”和男二号“ 湫”名字的出处。这么好的一个名字,最早是元代时定的,等到了明时改成了灵春坊,木有“木”感觉灵气掉了很多。
当时还有——
阜财坊、崇教坊、咸宜坊、日忠坊、时雍坊……您听听,都高端不!
它们或源于《尚书》《周易》《诗经》《论语》《左传》,或源于著名典故,还有的采用了表示某种意愿的嘉言美辞 ——估计把北京的坊名记全了,当时的孩子们私塾也毕业了。
北京(那会儿应该还不叫北京)很早就出现了古代社区——“坊”。当年的元大都就是由笔直的纵横大街分割出来的一块块胡同坊区组成的。
“坊”发“方”音(小旧儿没考证,是不是和古人偏爱建造方块形的城市有关?),它不仅是方位的提示,坊还包括有商铺、官署、工场的名称,所以“坊”在古代显得尤为重要。
坊多了就要起名字来区别, 古人取坊名的思路是达情达意:不仅能指明方位,还能宣教传统文化,使词语含义、文学色彩、地域空间达到某种特点的密切关联。据记载取坊名是要请出翰林院中的大知识分子的,引经据典,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十分慎重才得出一名。在元末的著作里,古人总结各坊都达到了“名皆切近”的效果。
和现代社会“短平快”的快餐文化不太一样吧!
说了半天,大家对“坊”的地理感觉可能还比较抽象,不如先上一张明朝坊名和老东城区街巷胡同的对比图表, 找找你的家在明朝叫啥吧 ~~~~
(为了不把小旧儿的记忆搞乱,此文里的东城区、西城区什么的都是指合并前的老城区,遂称“老东城”、“老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