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娘娘庙

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出版的《北平庙宇通检》记载,彼时北京城有948座寺宇庙观,远至燕郊西山,近到皇城根下,皆有分布。而庙宇之中供奉神佛各不相同,既有以释迦牟尼、耶稣、安拉为主的宗教寺院观堂,也有祭拜历代帝王的祠庙,还有各司所职的火神庙、药王庙、关帝庙等等。这些庙宇多以男性神祇为主,而供着司管妇女多子,保佑儿童之神的娘娘庙(今奥林匹克公园南侧)就是其中独特而有趣的存在。来北京一日游的游客可顺道到这里为自己的子女祈福。

  对老北京人而言,娘娘庙并不陌生。著名的“五顶八庙”中的“五顶”,指的就是东、南、西、北、中五座娘娘庙。五座庙里供奉着同一位娘娘——碧霞元君,这是北方信仰最为广泛的以送子(催生)为主要职能的代表性女神。据1928年北平庙宇调查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北京地区存留的碧霞元君庙宇有55座之多。而这北顶娘娘庙即在地铁8号线上。


 

  北顶娘娘庙并不好找。奥体中心站B1口出来,向北越过北四环路的喧嚣车流,往西走百余米,再拨开绿树丛荫的“面纱”,才瞧见那红墙灰瓦的娘娘庙。在动感而现代的奥林匹克公园,水立方和鸟巢游人如织,相衬之下,北顶娘娘庙则古朴秀气,静若处子。

  信步迈至山门前,抬头见一石匾额,上书:敕建北顶娘娘庙。一个“敕”字道出了北顶娘娘庙尊贵的皇家身世。据北京市档案馆编的《北京寺庙历史资料》(1997年版)称,该庙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但在民间却是另有传说。相传北顶娘娘庙初为土地庙。有一年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母亲外出郊游,来到庙里许愿,而后便生下世宗朱厚熜。因深感其灵验,遂在此修建娘娘庙。历史上,北顶娘娘庙曾两次重修。第一次是在乾隆年间奉敕重修,现在山门上的匾额“敕建北顶娘娘庙”即系此次重修遗存。第二次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朝廷重臣庆亲王奕劻出资重修。据《重修北顶娘娘庙碑记》载,“和硕庆亲王乐善不倦,意秉虔心,恩施巨款重修北顶娘娘庙”,“命徒庀材架构,辟重门而双峙,饬宝殿之三重”,“塑神像耳光垂灿烂,整殿宇而焕然一新”。而如今的北顶娘娘庙,则是于2004年修复。

  跨进山门,便听见屋檐和梁木间清脆的鸟鸣声,步子不由得慢下来,举头寻觅那几只调皮的鸟儿不得,眼光只好落回了前方,朝天王殿走去。天王殿内供着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四大天王,乃镇守庙门,保卫娘娘之用。神像皆怒目圆睁,手持宝物,威风凛凛,以镇邪驱鬼,制压不祥。此刻殿前清香燃起,虚烟阵阵,鸟鸣依在,悠然入耳。殿内清净,只一素衣香客,面色虔诚,正于神像前依次跪拜。

  穿过天王殿,再往前便是主殿——娘娘殿。主殿两侧各有东西配殿一间,古为何用已不可考,今被辟出两大展厅。东配殿展厅以古时儿童成长为主题,陈列着形态各异的送子娘娘神像,儿童穿戴的肚兜、长命锁,以及老虎枕等孩童用具,以展示各地祈子习俗,儿童满月、百天、周岁等礼仪。有一三口之家正在参观,年轻的母亲盯着做工精巧缝制细密的刺绣赞不绝口,怀里的小孩却不停地扑腾着,对抓周盆里的小玩意儿跃跃欲试。

  西配殿则介绍了碧霞元君信仰的源流。说起娘娘信仰,最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和母系氏族社会。位于山西汾阴的后土祠祭祀的是地母女娲娘娘,传说早在轩辕黄帝时期就已建坛,是国内最早的娘娘庙。而“碧霞元君”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其原型为泰山女神。在《易经·泰卦》中,“泰”字取“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故后人多以妇女生子之卦附会。碧霞元君主生育的信仰即肇始于此。“元君”乃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北宋真宗时期,皇帝登泰山封禅,见泰山玉女池中浮出石人像,感为天命,遂将石人像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修建了泰山碧霞祠,使人供奉。彼时泰山主神东岳大帝威名赫赫,碧霞元君身在东岳大帝的光环之下,影响甚微。及至明初,皇帝不再登泰山封禅而只遣官员道士诣庙致祭,泰山主神地位下降,碧霞元君的地位则逐渐上升并达到顶峰。碧霞元君的祠庙从泰山地区逐步扩散至整个北方地区。清人韩锡胙在《元君记》中写道:“统古今天下神祇首东岳,而东岳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凡香火较盛的庙宇皆有庙会(又称庙市,香会)。庙会之景则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庙宇在民间的地位。清代文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京师香会之盛,唯碧霞元君为最。”

  阴历四月十八乃碧霞元君诞辰,因此娘娘庙庙会多在四月。由于北京的“五顶”娘娘庙位置不同,庙会特点不一,上香祈福的民众也存在差异。这北顶娘娘庙“(庙)市皆日用农具,游者多乡人”,进香民众多是北郊乃至昌平、沙河一带的乡野村民。这些差异之外,倒是存在一个有趣的共同点,即庙会之上,女性居多。《盛京时报》曾对民国时期的娘娘庙庙会有过十分精彩的报道。“老的,少的,丑的,俊的”,无论是待字闺中的少女,或是步履蹒跚的老太太,更不用说有孩子的小媳妇儿,都往这庙会上赶,简直就是初夏女子的佳节!

  北顶娘娘庙的主殿内供奉着碧霞元君神像。居中的主神头戴冠冕,神色安详。左侧是眼光娘娘手持眼目,右侧是送子娘娘环抱孩儿。神像前的栅栏上挂满了朱红色木牌,多是些刻着“福嗣绵延”、“慧目觉心”等字样的祈愿牌,仔细辨认祈愿牌上的姓名便可发现,现如今前来进香许愿依旧多为女性。

  游览完毕,想起下个月就是阴历四月,便兴奋地跑到山门请香处打探庙会的消息。

  “这里的娘娘特别灵验,有对老夫妇特地从山东赶过来请愿还愿呢!”工作人员答非所问。

  “那四月份有庙会吗?来的人多不多啊?”

  “庙会啊,这早没了,都是古时候的事儿了!”

  诚然,庙会的兴盛与时代关系密切。那个时代,科技不发达,医疗落后,老百姓对生老病死的困惑只能诉之于寺庙;生产力也低,物资缺乏且交通不便,庙会则是民间物资交流场所;女性束缚于家庭,娘娘庙庙会让她们可以“光明正大”迈出家门……

  跨出山门,看见庙外来来往往的行人,已见不到当年风尘仆仆不远千里而来的香客。在庙前伫立的人不少,进庙的人不多,而进庙里转悠的大抵也多是参观游览的访客,鲜有上香祈愿之人。

  如今,人们蜂拥而往的许是距北顶娘娘庙不远的中国科技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