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建筑 见证新天津——天津物质文化遗产之风貌建筑

如果一座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即使新盖的建筑物再多,也是苍白的。而老建筑、老房子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城市文化。“老房子”也有它们的“生与死”,也有自己的“灵与魂”。

  作为一座有记忆的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而在一座城市中,保存着大量民族风格的古建筑和如此众多的西洋建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中都是不多见的。建筑作为一种有形的文化形态,承载和延续着城市的历史。天津拥有一批具有相当价值的历史风貌建筑,原九国留下的上千洋楼和现存历代传统建筑交相辉映,这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城市资源。天津全市现有英、法、美、俄、意、奥、比、德等国的历史风貌建筑872幢、156万平方米。

  天津的风貌建筑独具特色,各类建筑相对集中呈现街区性。同时建筑风格纷呈,建筑艺术多样,既有雕梁画栋、典雅朴实的古建筑,又有众多新颖别致的西洋建筑。英国的中古式、德国的哥特式、法国的罗曼式、俄国的古典式、希腊的雅典式等多种风格并存,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天津人通常把那些西洋建筑称之为“小洋楼”。而即便是异国情调的小洋楼,建在这片土地上,也或多或少植入了中国的传统韵味。这些被保留下来的建筑们见证着天津日复一日的变化与发展。在此,我们筛选出一些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风貌建筑,做以抛砖引玉,供广大旅游爱好者以及对天津这座迷人古城满怀好奇的人们细细品味,深入探究。

  瓷房子


 

  在和平区赤峰道72号,有一座用多件古董装修而成的法式洋楼,这是一幢举世无双的建筑,其前身是历经百年的法式老洋楼,它的今生是极尽奢华的“瓷美楼奇”。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一座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瓷博物馆”——瓷房子。

  房子的前身系20世纪20年代后期所建,为砖木结构的4层楼房,欧洲公馆式建筑,有意大利式外廊,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经查,该房系近代中国外交家黄荣良故居。2002年9月,身为天津粤唯鲜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总裁的张连志斥资3000万元将一座百年小洋楼买下,决定将它改建成一座瓷楼,以弘扬中华民族的瓷文化,建一座瓷文化的纪念碑。

  该建筑由瓷房主人张连志亲自设计。最初,张连志只是想着把屋檐贴上瓷片就够了。2005年,张连志出席天津出席亚欧财长会议的的时候,到华蕴博物馆吃饭,被一面镶嵌了古瓷碎片的墙给震慑住了,受此启发,张连志于是琢磨,如果把房子全部贴上古瓷,效果可能会更惊人。于是他把收藏多年的唐三彩、宋元官窑、明清珍品全拿了出来,将其收藏的6亿多片以汝、官、哥、定、钧、元、明、清、青花、粉彩、窑变为主的古瓷片,13000多件古瓷瓶、古瓷盘、古瓷碗、300多尊北魏、北齐、大唐等各个朝代的石雕造像,300多件汉白玉石狮子,300多个明清时代的瓷猫枕和20多吨水晶玛瑙变成了举世无双的建筑材料,为黄荣良故居进行修饰。

  2007年9月3日,瓷房子正式对外开放,马上成为天津市的地标建筑。张连志一直在对瓷房子做不断补充,最近的一次是在2009年1月完成。截至2008年,瓷房子已经使用了超过7亿片的陶瓷片用于装饰,2008年后这一数字还在增加,至今日已不计其数。

  2010年9月23日,美国《赫芬顿邮报》评选出全球十五大设计独特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美国丹佛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悉数上榜,其中,瓷房子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博物馆。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这样描述张连志和他的瓷房子:“他几乎用了疯狂的情感装饰这个‘瓷房子’,天津是万国城市博物馆,但天津市没有一个标准的西方式的建筑,全是天津人自己的创造,我们又在原有的景观里增添了一个新的、非常有特色的、别人无法克隆的一个建筑——‘瓷房子’,所以这应该是天津的文化,天津城市的一个新亮点。”

西开教堂


 

  西开教堂位于西宁道11号,建于1913年8月到1916年6月。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始称“圣味增爵堂”后易名“圣约瑟堂”,因其地处西开,古城西开教堂,是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法国罗马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

  西开教堂是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由法国传教士杜保禄(Paul-Marie Dumond,1864~1944)主持修建;建筑面积1585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人,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构图,三个高达45米的巨型圆顶错落排列成“品”字形,三座穹窿顶均略向上拉长,表面以绿色铜板覆盖,巨型圆顶为木结构支撑,每座圆顶上有一个青铜十字架。西开教堂建筑主体是用红黄色花砖砌造的,教堂内有许多壁画和大管风琴,前面院中有圣水坛,有左右两道大门,信徒分男女从不同的门入内。

  西开教堂的结构是带厢堂长殿式,教堂横殿和长方形教堂相交构成十字连拱廊。大门采用拱门形式,通常用石头做材料,在石门上凿出一个拱卷,一个套一个拱卷由表入里,一个比一个小,最里层式木制大门。正厅从正门两侧到底部的祭台,有两排(每排7根)共14根立柱,形成三通廊式。中殿以叠式复合方柱廊,支撑大小半圆券顶。室内八角形的穹窿顶及侧窗均以彩色玻璃嵌作画。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充满宗教神秘气息。西开教堂教堂入口左右筑有塔楼。

  西开教堂内平日早晨6:00、7:30有弥撒,逢星期日及天主教节日,全天会有多场祭礼。另有英文圣事服务在津外籍人士。西开教堂在天主教四大节庆期间常有大规模的瞻礼活动,也可举办婚礼,但要求是双方必须为教徒。

南开学校


 

  该建筑位于南开四马路22号。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4年10月16日严(范孙)王(益逊)二学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继改名为敬业中学堂,后曾易名“私立第一中学堂”,张伯苓任校长。1906年秋,新校舍建成,更名为南开中学堂。建筑面积19433平方米。截至1929年,主要建筑有东楼、北楼、中楼、南楼、礼堂等。砖木或砖混结构,二层至四层不等。造型庄重雄伟,建筑手法具有中西合璧特色。

  1913年-1917年,周恩来曾在该校读书,1913年2月,周恩来随伯父一起从辽宁搬到天津。8月16日,参加南开中学入学考试。8月19日报到入学,编在一年级己三班(以后改为丁二班)就读。那时南开中学的学制是初中两年、高中两年。从1913年8月至1917年6月,整整四年间周恩来一直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并且住宿在学校里过集体生活。从15岁到19岁这个年龄,正是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当时看,南开中学的教育是进步的,有特色的:学校在各方面都要求严格,积极倡导开展课外活动,这些教育对周恩来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南开学校的校长张伯苓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在学校求学时,他明确提出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后来回忆南开学校的教育时说,“南开的教育,是正常而自由的”,“南开有集会结社自由”。

法领事馆旧址


 

  法国驻津领事馆开设于1861年,初址设于三岔河口一带,1900年在义和团战争中被烧毁。战后清政府将此处赔偿给法租界当局作为领事馆,法国领事馆设总领事一人,法租界最高权力机构历届董事会均由总领事出任董事长,因此总领事是法租界最高行政长官。解放后法国驻津领事馆撤销,结束了在天津九十多年的历史。

  该楼建于1923年,位于今承德道2号。由比利时义品公司法籍工程师慕乐设计。建筑平面左右对称。立面采用变体的西洋古典爱奥尼克附壁柱式,墙面和檐口均有精细花饰。石阶入口、两侧设花池、铁栏门上有优美的山花,是一座典型的法式古典风格建筑。有暖气和卫生设备,采光和通风效果良好,经过年历次修缮,至今保持完好。如今为天津市测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