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什刹海”开幕 通过设计的力量更新什刹海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向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利星,北京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工委书记王效农,北京天恒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威介绍“遇见什刹海”。

\

首尔市总建筑师承孝相向韩国首尔市行政第一副市长柳炅基Gyoung-gee LIU介绍“洞/和光同尘”展览。

人民网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鲍聪颖 通讯员 曹蕾)2016年9月26日,由北京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北京天恒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共同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承办的“遇见什刹海”在什刹海西海西沿10号院盛大开幕。

此次“遇见什刹海”的主题是“约会设计与艺术”,这是一次对什刹海旧城更新模式的探索。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北京仅存的几片原住居民区之一,这里保留了大量传统院落和街巷。新时代已经为什刹海注入了活力,而此次的课题是:如何通过设计的力量复活什刹海。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遇见什刹海”围绕什刹海的历史街区和院落,展开包括“叠合院”、“胡同老人儿童之家”“城市延长线”、“在园”、“遇见金奖”、“四院记”、“融·合院“、“隐匿的过去·悬置的未来”、“文化碰撞”、“洞/和光同尘”和“回归·院生活”等展览;同时,还有城市与建筑学术对话、读书会、音乐与舞蹈表演、当代艺术创作、建筑师咖啡之夜等一系列活动,展览及活动将持续到2016年10月7日。

“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邀请了九位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知名建筑师,针对九个院落展开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展。从咖啡馆到图书馆、从民宿到集成空间、从学堂到音乐厅等,他们将新的生活方式嵌入这些普通的北京胡同。九个院子、九个主题、九种体验,院落里还分别呈现了来自九个领域的、具有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品牌,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先锋思想和设计潮流。”九个院子”中最小的院子仅有60多平方米,最大的不过200多平方米,在数量上与整个什刹海地区成百上千的四合院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每个院子的概念方案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以点带面,以针灸的方式介入什刹海片区更新。“遇见什刹海”不只是一系列展览及活动,而是对旧城复兴模式的探索,从微观渗透,为推动未来什刹海地区整体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遇见什刹海”开幕式现场,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利星,首尔市副市长柳炅基Gyoung-gee LIU,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昱东与北京天恒置业集团主要负责人刘海涛分别致辞。首尔市总建筑师、履露斋建筑设计事务所首席代表承孝相介绍了“洞/和光同尘”展览,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城市 环境 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遇见什刹海”总策划人彭礼孝介绍了“遇见什刹海”策划理念。开幕式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主持。随后,由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主持了“北京”对话“首尔”对话会,三位国内知名建筑师朱小地、李兴钢、柯卫,与三位韩国知名建筑师金仁喆Kim, In Cheurl、裴炯敏Pai, Hyungmin、郑異朔Chung, Isak,进行中韩间关于城市复兴的对话,从两座城市旧城更新的比对、建筑改造、风貌保护、设计驱动下的旧城更新模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讨论。

参展的九位建筑师分别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兴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彤;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主持建筑师王维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设计工作室主持人刘克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张姿;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张轲;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院2015-2016客席教授刘珩;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BIAD 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亦农;CHIASMUS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柯卫。参展的九个创意设计品牌分别是建筑师咖啡馆-智库咖啡、建筑之外、理想国、虫儿影像、尖叫设计、锐驰、上布素麻、品那儿、溪山清远。

\

叠合院

护国寺西巷37号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与建筑师咖啡馆-智库咖啡共同参展。建筑师李兴钢在未来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叠合院”中,在保留原有建筑现状尺度、限高的基础上,往地上和地下扩展。设定几处不同的标高,一种连续“叠层”的合院空间随之展开,视线和路径的不断连接,使院落和人的活动向天空延伸。院、廊、亭、台与什刹海街坊、古老的护国寺和整个北京旧城对话。房子的功能是咖啡厅,包含厨房、吧台、酒窖、会议、厅堂和包间。一个小小的“跨院”为相对独立、安静的住宿提供可能。这种“住宿+公共(商业)空间”的模式,试图为什刹海街区广大住户的更新改造提供一种具有启发性和普适性的样板。在设计周期间的展览中,李兴钢在老四合院中嵌入了一个新小合院,轻薄微透的钢网将两个空间分隔,新与旧“叠合”而交织。

在园

东煤厂胡同甲41号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彤和他的设计团队与建筑师的跨界实践平台——建筑之外共同参展。未来院落更新概念方案的“在园”,寻找 “存在”于什刹海地区的时间与空间,发现 “在地”中的一个非常小院,转化为一个具有公共属性的空间---庭园/客厅/花园/学堂,产生持久动力的“能量源”,改善 本地居民生活,借助恭王府的人、地、文脉激活区域,期待“衍生”出一个具有院落原型的立体院子,装载一个天、地、人、神的园——徜徉在自然的花园中,愉悦的交流,静谧的修行……感受何时此地。在设计周期间的展览中,创意品牌建筑之外结合建筑师崔彤的理念,以纯白组合的“凹凸几”进行艺术展示。

文化碰撞

刘海胡同24号由CHIASMUS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柯卫与溪山清远共同参展。建筑师试图找到一种新的模式,让改造后的空间更多的服务于胡同里的居民。刘海胡同24号院曾经是一个拥挤的小院,杂物堆积、过道狭窄,它存在于一个充满年代感的小胡同里,这里的人民延续着祖祖辈辈的生活。建筑师希望将这个小院改造成北京最小的胡同剧场,给周边区域注入新的活力。此次展览,建筑师将加建的非承重墙体拆除,使得现代的空间形式与传统的建筑元素相互碰撞,新的生活方式与原有院落空间的重叠交错,以此来使空间获得新生,并对胡同文化致敬。设计周期间,“最微音乐厅”会迎来多场丰富的活动包含音乐表演、音乐论坛、文化探讨、艺术装置等多元化内容。

四院记

苇坑胡同14号由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与近年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前瞻性的文化品牌之一——理想国共同参展。未来院落更新概念方案的“四院记”,由宅基地上的两棵大树、两片院墙、南北侧的两个三开间建筑为起点,探讨当代北京胡同四种院落的空间原型:四盒院、游园院、高低院、四院合。在设计周期间的展览中,建筑师希望让人们感受院子的本体精神:透过台面与坐塌的装置,以及阅读和讨论的实践,达到一种知识的理想国空间,一种院落空间的现象学式的体验。

\

隐匿的过去 悬置的未来

水车胡同24号由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和张姿与尖叫设计共同参展。未来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将原有合院内的临建予以整饬,以4组金属笼院重现胡同内院曾经搭建的印记,以钢索界面营造檐下雨的朦胧氛围,塑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和路径体验。设计周期间,在植入展示空间的同时,展览辅以花卉绿植点缀,成为胡同内的“水车花界”。后续可转换为以花卉植物为主题的生活体验与交流场所。

\

城市延长线

大半截胡同7号由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刘珩与建筑师杨磊跨界创立的原创设计品牌上布素麻共同参展。未来院落更新概念方案的“城市延长线”,希望在这个典型的普通生活四合院,营造多元化的城市环境。院落将城市以及公共生活引入到院落的社区生活,使得城市性和居住社区两者在传统四合院的时空里既同时同在、又相对独立地共生。大半截胡同7号既是城市里地独立社区,又是院落中地开放城市。

在设计周期间的展览中,建筑师尝试探索一种新的‘软硬兼施’的改造合院思路。先用常规的建材‘脚手架’勾勒出原院落已拆除的轮廓线,再与上布素麻的原材料‘麻绳`非常规的建构组合,去填充弥补历史形成的地面高差, 并在摇曳中行走出一种即时感的弹性体验;同时,用背对背的一面影子不锈钢和另一面可供张贴展览内容的锌板的移动组合,分隔出予以建筑和服装展示的灵活多样空间,也让公众在不断地位移中体验到时空是是而非的暧昧和错位。总之,此时此地是凝固的时空和瞬息即变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