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车”面临失传 曾是北京五六十年代的“奢侈品”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中,一直都有着一辆小竹推车。”嗅着清凉的竹香,被长辈推着走过一条条熟悉的街道,听着沿路街坊们唠家常,扒着竹车边沿瞧着长辈手中蒲扇吧嗒吧嗒地摇,曾经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小竹车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想买辆小竹车,得可着北京城这些老商店淘换去了。

  回忆

  五六十年代的“奢侈品”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北京城里就已出现小竹推车的身影,“九块五一辆小竹车,那会儿谁买得起,一月工资才十几块。”耋耄之年的刘女士回忆,那个年代小孩出门都得家长抱着,有的家里会用铁丝围成个小车做学步用。按照她的话说,小竹车放当年称得上是“绝对奢侈品。”

  “改革开放后,收入上去了,生活水平也得跟上。”尽管如此,小竹车在人们置备物品的清单里仍算得上一大件儿。“八十年代,满大街都是推着竹车的人,遛弯的、遛孩子的、拉煤运货的,一水儿的小竹车,现在可瞧不见这景儿了。”刘女士说,1985年,她的大外孙出生,小竹车就成了孩子的“专车”,“1985年买的竹车,一用就是30年,孙子用完了,现在它成了我的拐棍。”刘女士摩挲着已经发亮的竹车把手,脸上堆满笑容。

  求购

  小竹车里有童年记忆

  最近,48岁的曹女士一直在网上发帖求购小竹车。“我上面有俩姐姐,家里的小竹车是爸妈在大姐出生那年买的,之后传给二姐用,最后又传到我这儿。”曹女士笑着说,“那个年代的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天天抱着电脑玩,那会儿小孩都爱扎堆儿,我跟我二姐小时候老坐竹车里玩过家家抢玩具,见天儿打打闹闹,感觉现在回想起的童年趣事,都有小竹车的影子。”

  街坊家里都留着小竹车,“小孩都长大后也舍不得扔,为防止竹子损坏断裂,老人会在车上缠上花花绿绿的塑料条用来加固,然后推着去买菜,有的放在旮旯里搁杂物。”经历几次搬迁,曹女士的家人早就把小车废弃,但她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前不久曹女士的侄女生下二孩,但如何一个人同时带两个小孩让家人犯了难,这让她再次想起小竹车,“有了小竹车我姐就可以同时看俩孩子,而且小孩坐竹车最合适,腰板能挺直,特别是夏天还凉快,就算尿了裤子,一擦就干净,光凭这一点,现在的婴儿车就没办法比。”说着曹女士叹了口气,“可如今想淘辆竹车越来越难,多年过去,小竹车仍是个奢侈品。”

  学徒继承老手艺

  大兴西红门附近的北京竹木厂,曾是小竹车生产基地之一。如今厂门紧锁,大门两侧的招牌都已经不知去向。“竹木厂?二十年前就拆了。”厂区的看门人说,竹木厂关闭后,园区几经倒手。而他对于竹木厂的旧事也仅是有所耳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天都有百货公司的货车来这儿运货,当时一个月至少得做3000辆竹车,纯手工制作啊,厂里几百工人加班加点,就这供不上货呢。”到了九十年代末,随着各式婴儿车出现,小竹车逐渐被取代,生意不景气导致工厂关闭,而那些厂里的老手艺人也都不知去向。

  50岁的李先生曾是北京竹木厂的学徒工,走进他的出租房内,可见满地的竹片和碎末,墙边戳着几根竹子,两辆制作过半的竹车放在屋子正中。“本来我就有些木工基础,1992年在竹木厂跟着一个姓董的北京老师傅学手艺,学了半年多时间我就被批准可以独立做车了。”李先生沉默了一会儿说,师傅已经不在,由于一些老杂货店对小竹车仍有需求,他便没放下这门手艺。

  “传统小竹车都是南方选进的文竹,清凉透气又耐用,竹子的香气也正。竹子来的时候每根大约8米长,竹筒得先拿劈刀劈开,然后按竹车各部分需要锯成大小不一的竹段,接着用刨子打磨光滑,对竹子加热后挝出弧度,再拼接拧好螺丝,最后安装轱辘。”李先生笑着说,虽然听着感觉简单,但一天也就只能做一辆车。相比以前,如今制作上唯一改变的就是车轮,“铸铁车轮现在没地儿进货了,全都改成橡胶的了。”李先生坦言,因为成本的问题,小竹车的“身价”这几年也翻了很多。

  小竹车仍是镇店之宝

  “我孩子出生的时候一辆小竹车十几块钱,现在这一辆车得好几百块钱,但我就是打心眼儿里喜欢。”再过两年就到了退休年纪的老庞是花市谷林竹柳商店的经理,这家店开业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百平米的店内,摆放的都是些难得一见的日杂老物件,搪瓷胆的暖水瓶,牡丹花图案的脸盆。而其中最醒目的还属那一排排整齐摆放在店中央的小竹车。

  老庞开玩笑称,这小竹车是店里的“镇店之宝”,“上了岁数的人容易怀旧,多少都对小竹车有感情,毕竟以前孩子可都放这里面。”说着,老庞将一辆经典款竹车从竹车堆中推了出来,“这款竹子材质的要300元,实木材质的要800多元。”说着老庞摆弄起车内可拆卸的红色隔板,“把这三块木板平放在一起时,小孩可以躺在上面。如果把中间一块往上挪动,又成了儿童餐桌,两个孩子面对面一边一个。二孩政策放开后,这个小车最合适。”老庞感慨道,对来买小竹车的北京人而言,小竹车满载着记忆。

  留住老北京人的回忆

  小竹车的销量远不比当年。在最畅销的夏季一个月也只能卖20辆,入秋以来更是屈指可数。老庞回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可同时坐几个孩子的小竹车失去优势,而随着城市化建设发展,人们搬进高楼大厦,都开上了小轿车,这些无法折叠、不便携带的小竹车受限被逐渐舍弃。不但如此,最主要原因是现代年轻人更追求新潮、品牌,对小竹车看不上眼,“前不久有个老太太回来退车,说儿媳妇不喜欢,嫌竹车土、不上档次,怎么说也不用。”

  老庞称,以前小竹车由北京人自己的厂子制作,“一些能力强的人家甚至还自己做车”,但如今却由外地的手艺人来生产。闲暇之余,他时常为这些老物件的未来担忧。“老北京的模样已经日渐褪去,希望通过这些老物件留住北京人的回忆,别让它们随时间一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