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金朝算得上是个国家重点项目,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江山社稷。因此,它的工程质量,就算放到现如今,都绝对是那些豆腐渣工程难以企及的。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卢沟桥,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在卢沟桥建成至新中国建立的700多年间,卢沟桥历经了100多次的洪水洗礼,却巍然不倒。即便是在洪水中挂了彩,也无非是修理修理便可从新上岗。坚固耐用可见一斑。而如果将时间追溯到800多年前,在没有起重机、大吊车,更没有所谓结构工程学的时代,能够让一座桥如此坚固,肯定得有点建筑秘密。
何谓铁柱穿石呢? 说的是一种桥梁桥基的固定方式。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座桥的桥基不能稳固的打在河床上面,其结果会是什么?桥毁人亡。而在中国传统的造桥方式中,固定这桥基的方法叫:插柏为基。也就是将柏树桩打到河床上再连接桥身当做桥基。
而卢沟桥则不然。当时的设计师很是聪明,用的是另外一种材料。铁柱!!铁柱的一端打在坚硬的石层上,另一端插入桥身。铁代替了木头,牢牢的打在河床上,能不结实么?正因为有了这铁柱穿石,这卢沟桥都820多岁了,地基却仅仅下沉了12厘米。
斩龙剑,听上去挺像武侠小说里的终极兵器。其实他是一样卢沟桥对付永定河的法宝。
在古代,每当初春来临,冰雪消融之时,卢沟桥都要面临一项挑战。自永定河上游而来的雪水携带着大量的冰凌、泥沙撞击着卢沟桥的桥身。拿如今一句流行的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当初卢沟桥的设计者一定是个重视心思缜密的人。一条26厘米长的三棱型铁柱被他按在了卢沟桥的分水尖上。俗称斩龙剑。自此,无论何等浮冰巨浪,都被这斩龙剑劈的粉碎。而这也正是卢沟桥能够历经上百次洪水洗礼的秘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卢沟桥的桥面加铺了柏油,修了桥上的碑亭、石栏及柱狮。1967年,加宽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发起保护古桥,恢复古桥原貌的活动;统筹规划,动员各界,组织修缮。工程筹资355万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栏望柱;清除了沥青,恢复了桥面;同时修缮了宛平城,复原了城楼。并全面整修桥券桥墩。还对古桥全部望柱、栏板、地袱、桥面、华表、石碑等实施部分风化及防渗漏保护措施。桥面整修时,中间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桥的原状。1997年6月,对部分被雷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修缮补救。为了保护好旧卢沟桥这座闻名中外的古桥,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兴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