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这八条斜街大有来头

老北京人有句谚语,说 " 出门奔斜街,不走正路 ",还甭说,北京 " 斜门弯道 " 胡同还真不少,为何道是斜的,缘由不可得知,但斜有斜的好处和意味,我们不妨先体味一下其中的 " 名堂 "。

1、什刹海烟袋斜街与做买卖有关

\

在地安门以北,鼓楼前脸儿,有一条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烟袋斜街。这条街东北西南走向,大概有二百多米长。当年,住在北城一带的旗人大都有抽旱烟或水烟的嗜好,于是城里的烟叶行业就发展起来了。

那时候还不时兴抽烟卷儿,抽烟讲究用烟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挺有经济头脑,看准了行情,一户挨一户地开起了烟袋铺。打那儿以后," 烟袋斜街 " 可是越叫越响。不过,还有个事儿很值得注意,就是烟袋斜街本身。

特像一只烟袋,三百米长的街道像烟杆,东口像烟袋嘴儿,西口到头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像烟袋锅儿,您说,这种巧合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据说,有的铺子还给慈禧太后通洗过水烟袋,这事儿使烟袋斜街的知名度大为提高。
 

2、金水河故道改成东西斜街

\

从西单闹市区往北走一站地,有两条斜街———东斜街和西斜街。西斜街西起丰盛胡同,东到西单北大街;东斜街西起西单北大街,东到大酱坊胡同东口。 元代时,这里是金水河河道,后来河道干涸,被填平为街道,并且以河道的形状取名斜道。

清代时,以甘石桥为界,把这里分为东、西斜街,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

西斜街为西北、东南走向,现在,斜街的西侧入口,已经被一片楼盘占据,西斜街的西半部就夹在高楼之中。

顺着弯曲的胡同往东走,会突然感觉到周围安静了,一座座四合院显露出来。虽然很多院落已破败不堪,但从门前精致的石礅、梁上透雕的花纹、造型别致的拱门中,还是可以看出这里当年的繁华。

东斜街为东北、西南走向,道路宽阔平坦。街道两旁大多是居民区,少了些古香古色的味道,多了些人来人往的热闹,但是在西单闹市区里,这里仍不失为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去处。

3、外馆斜街与清代接待藩王有关

\

所谓 " 外馆 ",是针对 " 内馆 " 而言的,不管内馆还是外馆,都是接待蒙古王公的场所;根据夏仁虎《旧京琐记》的记载,接待蒙古人的宾馆,在东交民巷的叫做内馆,在安定门外西北方向、黄寺东侧的叫做外馆;外馆隶属于清廷理藩院。

据《清会典》载,蒙古王公和西藏黄教领袖按照 " 年班制度 ",轮班进京朝贡,谒见皇上,被分别安排在外馆和黄寺居住,他们的随员及商人也在此与内地商人贸易,使得这个区域当时十分繁华。由于从黄寺、外馆进入内城最便捷的交通就是从东南方向的安定门进入,因此很容易走出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斜街。
 

4、杨梅竹斜街曾以杨姓媒婆的名号命名

\

宣南多斜街,杨梅竹斜街便是其中之一,街长 496 米,东起煤市街,西到延寿街。该街的走向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明代时有 " 斜街 " 之称。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京师全图中注为杨媒斜街,想彼时此街内必住有一位巧舌如簧的杨姓媒婆,定是成全了诸多好姻缘,故而街以人名。

清末,谐音加字雅化为杨梅竹斜街,真正精彩雅致的好名字。杨梅竹斜街 25 号,曾是清朝乾隆帝御赐给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宅邸。杨梅竹斜街 61 号,过去是酉西会馆,沈从文初到北京时便住在这里,冬季无火炉,睡觉时把全部能盖东西都盖在身上,写出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散文体小说。

该街上的银钱业公会,当年是北京的票号、钱庄的公会。街上还有湖笔大师戴月轩的故居、京剧武生杨小楼故居、评剧演员新凤霞故居等等。

5、铁树斜街,跟铁树没有半毛钱关系

\

在老北京的胡同中,铁树斜街的历史,它要从金中期算起,已有近 900 年的历史。铁树斜街,很多第一次听说它名称的人都会随口问上一句:" 这铁树在哪儿啊 ?" 其实铁树斜街根本就没种过铁树,原来这条街在明朝时只称斜街,从未种过什么铁树。

到了清朝,有位李姓做铁锅的棚铺,到清朝末年便谐音为李铁拐斜街了。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又叫成铁树斜街呢?答案是建国后,1965 年整顿街巷名称时,将棚铺夹道、升官巷并入,改称铁树斜街。您别听着这胡同名儿土气,却因为 1894 年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诞生而让它名噪一时,梅宅位于李铁拐斜街 62 号 ( 现为 101 号 ) ,院内东厢房便是梅兰芳先生出生所在。
 

6、高梁桥斜街与清代修建的 " 三山五园 " 有莫大干系

\

从京城通往 " 三山五园 " 的线路,一条是水路,另一条是旱路。水路就是从元、明两朝修建起的 " 御河 " 作为水上通道。旱路就是从西直门通往万寿山的 " 御路 "。

根据《" 御路 " 和海淀区旅游交通》一文,这条御路的具体走向是:东起西直门外北下关的高梁桥,西北向走,经过北下关娘娘庙、广通寺、大柳树、黄庄、海淀南小街、西大街,北出海淀镇,西折至万寿山;西段万寿山与玉泉山也有御路相通,出玉泉山宫门又可去香山。

清代帝王不仅来此休闲避暑,而且用于治理朝政、接见使臣。正因为 " 三山五园 " 都在西北方向,所以按照走捷径的原理,经过高梁桥的道路也必然是西北、东南走向的斜街了。

7、樱桃斜街,相传得名于樱桃树

\

樱桃斜街走向倾斜,东南起自大栅栏西街,稍有弯曲,西南到达堂子街。明朝这里有羊毡作坊,称这杨毡胡同 "。" 杨 " 可能是 " 羊 " 的谐音,也可能是这个羊毡作坊的掌柜姓杨。

清朝乾隆年间已改称 " 樱桃斜街 ",沿用至今。因为该街中曾有樱桃树(这一说法待考),又因为街道走向偏斜,故得名。樱桃斜街内多为居民住宅,街内过去还有贵州会馆。街中原有皈子庙,早已无存。

民国十七年(1928 年),叶春善、王长林、侯喜瑞等人发起成立 " 北平梨园公益会 ",会址设在樱桃斜街。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又改组为 " 北平梨园公会 "。
 

8、白米斜街与储藏大米无关

\

白米斜街紧邻现今地安门十字路口,方位上是从东北向西南倾斜,略呈 "S" 形走向,如果掐头去尾,全长不足 350 米,因此,一度俗称 " 百米斜街 ",意思是这条老街不仅 " 歪斜 ",而且 " 短小 "。

不过,白米斜街却是它正宗的称谓,从明代开始延续到今天。据《燕都丛考》记述,此胡同早年有一座 " 白米寺 ",当以此得名。 白米斜街曾住过许多名人大腕,如白米斜街 23 号曾住过溥仪的 " 淑妃 " 文绣;白米斜街 11 号曾是清朝末年军机处大臣的张之洞的故居等。

此外,斜街里还包含了两条分别向北、向南的小巷,一是 " 白米北巷 ",直通什刹海东河沿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