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皇家集市”都在哪儿?

清朝末年正阳门外的集市,远处为正阳门牌楼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白云观庙会


 

  清朝末年崇文门外的集市


 

  翻开北京市的地图,北京有一些带“市”字的地方会不断出现在地图某个显眼的位置。而现在我们在经过某些地方的时候,经常也能看到一些带有“市”字的地方,比如,东花市、灯市口、缸瓦市、骡马市等等。还有我们在电视剧经常看到被皇帝嫌弃的人经常是直接奔“菜市口”,要么砍了要么剐了。

  市,顾名思义,就是集市、市场的意思。北京城作为明清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商业繁荣的代表之一。商业发达,这也是历朝历代都城最重要的表现。

  从皇家、官家专属的市场到南城“两街一巷”面对老百姓的市场,北京城涵盖了一切能够找到的市场。

  明清两代 商圈围绕皇城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天下商货汇聚之地,是全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随着元去明兴,改朝换代之后,北京城的商业布局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明朝打破了“前朝后市”的旧制,在大明门与正阳门之间的棋盘街形成全城最大的商业中心。棋盘街地处北京城内东、西两地交通要冲。又是五府六部等庞大中央机构官员的聚散地,因此在正阳门内的棋盘街、正阳门外的廊房胡同(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大栅栏地区)形成了“朝前市”。

  明代北京的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周:城北在地安门外钟鼓楼一带;城东、城西的市肆分别在东安门外的东四牌楼、西安门外的西四牌楼一带;城南的市肆则在正阳门外,相对形成了四个中心。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漕运渐废,积水潭、什刹海日益淤积,水面缩小,原本北城繁华热闹的斜街市商业区也风光不再,逐渐颓落。而东城、西城、南城的商圈逐渐形成。从而明清两朝形成了最初的京城“一环”的商圈,从东城东单开始,往北到东四牌楼,往西到西四牌楼然后往南到西单。围绕皇城的一环商圈就此形成。

  当时,西四缸瓦市一带商业发展程度已经超过钟鼓楼地区。《宸垣识略》中曾称钢瓦市。清末时以丰盛胡同东口向北,至西安门外大街西口之间(现为西四南大街南段)为缸瓦市。民国间南缩至大院胡同东口以南,称缸瓦市大街。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并入西四南大街,现多路公交车设有缸瓦市站。

  此后,明朝中期一直到清末,正阳门内外和崇文门外很快发展为巨大的商业区,特别是崇文门,老北京人称之为哈德门,过去外地商家进京城都需要缴税的城门,涿州的贡米、米酒都是从水陆运到崇文门,课税后送往京城里。有不少小贩为了逃税,将米酒装进猪尿泡里面,套在脖子上半夜抠着哈德门的城墙翻入城内。

  明清时期,北京城商业区比元代的时候分布更广,形式也更多样。特别是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南城的青楼酒肆非常繁华,京畿重地的东西南北四城的巡城御史,数着南城的巡城御史最是肥差,虽然没有外放官员的捞油水,可是成天守着这么些商家,三节两寿收取的“孝敬”并不比外放官员少。

  市场名目繁多各有讲究

  除皇城四门外“一环”商圈外,明代北京的市场还有内市、外市、灯市、晓市、庙市等专门集市。

  内市设在皇城之内,是明代才有的一个特殊集市。每月逢四在紫禁城玄武门外开市。内市即特许在皇城之内为宫廷和宦官服务的交易市场。由此可见,内市交易的货物,规格档次都很高,荟萃了大量传世奇珍异宝、文物、古董,外人难得一见。

  说起南礼士路,如今不少人都会认为这是礼贤下士的意思。但是在明清时期,这条道路并不是一条跟礼贤下士有关的道路。

  资料记载,南礼士路早在金元时代就是一条官道。明代建都北京以后,先后建立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祀天地日月诸神。按照旧时的规矩,通身坛门的主道,称为神路,或神路街,或称为礼神路。

今南礼士路即是当年通往月坛的主路,明代称礼神街,清称光恒街。明朝时,北京的交通运输工具落后,而阜成门是北京城专门走煤的城门,门头沟盛产的烟煤从这里直接进入。

  不发达的运输业,造就了这里成为骡、马、驴、骆驼等畜力的租赁和买卖市场,所以这里成为驴市路,而今礼士路北口,有驴市,称驴市口。而且当时在附近还有著名的白云观,此处经常举办庙会,于是骑驴游白云观就成了当时的时尚。1911年以后,驴市雅化为礼士,因路位于驴市之南,故名南礼士路。

  老北京还有著名的“鬼市”,就是现在东花市的“假花市场”。崇文门外西花市大街火神庙,正名火德真君庙。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为神木厂悟元观下院。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清代旧历每月逢四(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庙会(1922年以后改用阳历逢四)。后来火神庙香火断绝,庙会遂演变为纯商业性的集市。

  但火神庙仍一直是花市集的中心。而类似于这个地方的市场统称为“外市”。花市集的花有二,老北京人谓此“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是假花;另一为鲜花。但花市集乃是由于假花而得名。《燕京岁时记》云:“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假花一名“象生花”,一般称为“通草花”。

  通草即灯芯草,茎体轻,空心,用它加工成通草片,巧制成花朵,便是最初的装饰假花,因而有“京师通草甲天下”之誉。后来发展为纸花、绫绢花、缎花、绒花,形成一种专门行业。

  假花市固守不成文的规定,只在午前集市,地址限于羊市口以东,即东花市。每到凌晨,卖花者便将插满五彩缤纷的绫绢绒花的花匣(用细秫秸和竹篾穿成板状,插于长方形匣壁,外糊东昌纸或麻呈文纸),远近花客赶市趸货。现在东花市仍有一束假花的样品竖立在街道中间的隔离带上。这是鬼市的“雏形”。

  紧邻花市的就是崇文门外的东晓市。每天晨鸡报晓,交易就自动开始,天明即撤。晓市之所以避开日中而市,原是因为京城一些破落的官宦和富家子弟,以变卖家藏旧物为生,又顾及面子,所以选择天明之前去售卖。也有偷盗者趁天不亮销赃,最初都有些见不得人的意思,所以也叫黑市、鬼市。晓市以交换售卖旧货为主,一直保留到清末民初,除崇文门外东晓市外,还有宣武门外俗称西晓市;德胜门外俗称北晓市。

  张居正赋诗 赞颂官民同乐的灯市

  旧时,灯市在紫禁城东华门外,每年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八日“上元节”期间开市,其中以上元节这一天的灯火最盛,因此又有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罢灯之说,灯市口便因灯市得名。灯市右侧紧邻紫禁城皇宫,左侧为明朝十大王府。

  逢灯市,官府放假五天,京城市民无论官民、贵贱、男女老少蜂拥而至,四方商旅也云聚而来。灯市期间,街道两边搭建华丽的街楼,供官宦商贾高价租用,赏灯宴乐。

  灯市晚上放灯,白天为市。白天的灯市以售卖各种花灯为主,也有各种小吃、日用百货和地方特产。

  一代名臣张居正在《元夕行》中对灯市多有赞美之辞:“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由此可以想象出当时的灯市场面是多么的壮观和迷人。

  灯市口的灯市一直持续到清中叶,以后被移到前门外廊房,以及地安门和琉璃厂一带,灯市口大街便日趋冷落。民国以后,这里更加萧条,不仅无“灯”,就连“市”也消失了,只留下灯市口这一地名。直到1949年之后,这一带才逐渐恢复了商业街的景象,现在已经被纳入了“王府井—金融街”商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