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穆的皇家庙宇—万寿寺

万寿寺坐落在西三环北路与长河交汇处的东侧,是明代梵刹,历经万历、康熙、乾隆、光绪历朝的数次大规模翻建,形成了集寺庙,行宫,园林为一体的建筑格局,素有“京西小故宫”之称。1985年,北京艺术博物馆建立于此,正式对外开放。


 

  寺院山门上悬的石匾额,为清朝顺治二年御赐,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山门两侧的卡子墙、撇山影壁的砖雕,乃不可多得之艺术精品。


 

  寿寺是一处清幽、肃穆的皇家庙宇。万寿寺非一般的民间庙宇,而是皇家寺院,曾是清代皇家祝寿庆典的重要场所。这座寺庙始建于唐朝,称聚瑟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三月重修,竣于次年六月。建庙的倡导人是明神宗朱翊钧的母亲慈圣宣文皇太后,建庙的经济人也是朱翊钧之母,司礼监冯保督建,改名万寿寺,成为皇家寺庙。

  为贮存汉文佛教经典之所,主要用做藏经卷,后经板、经卷移至番经厂和汉经厂,万寿寺便成为明代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成为了皇家出游的行宫。清朝时又经几次重修扩建,西路于乾隆朝时改为行宫,遂成为规模宏大的皇家重寺。

  1934年前后,万寿寺的前部曾辟为东北难民子弟学校。1985年,中路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


 

  《张居正敕建万寿寺碑》上记:“命司礼监太监冯保卜地于西直门外七里,广源闸之西,特建梵刹。”碑文是顾命大臣张居正撰写的,张居正是朱翊钧的老师,又是首辅宰相,说明该寺非同一般寺院。万寿寺多次得到赐田。

  万寿寺的建立是为了取得慈圣皇太后与国家秩序的正向效应,因而形成心理稳定。寺庙文化有协调、教化和保障的功能。


 

  前左右各有古树一棵,枝叶繁茂,相传为明朝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手植。



 

  著名的永乐大钟曾悬挂于此,清朝乾隆年间移至觉生寺(大钟寺)。

  万寿寺经历代修缮与扩建,形成了东、中、西三路为一体的建筑群,寺内古木参天,清幽雅静,长廊蜿蜒,楼阁璀巍。以中路为主体,西路为行宫,东路为方丈院,周围绕以朱墙,占地面积3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400多平方米。

  无量寿佛殿原供奉无量寿佛漆金铜塑站像一座已无存。

  三百多年来,万寿寺里明清帝后王公来往不绝,寺中香火终年不断。帝后由高梁桥乘船往返瓮山泊(昆明湖)途中驻跸、更衣、休憩、用膳必经之地。既是皇帝给其母祝寿的太后庙,也是帝后游乐的行宫和祝寿庆典的场所。


 

  9朵莲花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规制,每朵莲花上各雕有法器


 

  正殿之后的万寿阁是近年重修的,原阁于民国年间毁于火灾


 

  阁后的大禅堂为主持讲经说法之地


 

  正殿之后的万寿阁是近年重修的,原阁于民国年间毁于火灾


 

  万寿寺鳞次栉比的建筑群,是民族文化的遗产,琳琅满目的艺术博物馆,成为东方艺术的窗口。不但是北京唯一的寺庙、行宫、园林浑然一体的古刹,而且是研究明清皇家寺庙的典型实物资料。

  万寿寺5绝

  1、一般寺庙均在各个大殿正门上方有牌匾,万寿寺全寺院三套跨院,七进院落仅有一块牌匾,就连天王殿(大雄宝殿)也没有牌匾。

  2、全国各地的寺庙均不存在西洋建筑元素,仅有万寿寺有一排西洋元素的院墙。

  3、全国各地的石碑均是龙在上面,凤在下面,而万寿寺里有一块石碑,凤在上面,龙在下面。

  4、万寿寺有一座佛像为独有的,佛祖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莲花宝座的每一片莲花花瓣上雕刻一尊佛像,栩栩如生,表情各不相同,足足有一千尊。

  5、大雄宝殿前没有香炉,据说这里从来没有摆放过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