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物馆推荐 过去的故事在这里可看到

徐悲鸿纪念馆

  在位于北京新街口的徐悲鸿纪念馆中,保存着一幅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名画——《衙斋听竹图轴》。画面中一丛娟秀的毛竹,枝干细嫩挺拔高耸,竹叶茂盛婆娑,一派盎然生机。细心品鉴,竹篁所象征的谦虚秉直、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永不屈服的气节,无言自现画中。

  此画是徐悲鸿先生早年花重金购买。当时画面的局部已破损、霉烂,徐先生仍如获至宝亲手补缀,并一直保存在身边直到生命尽头。徐悲鸿先生喜爱这幅画绝不仅仅是折服于此幅画所展现的艺术魅力,更因此画中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风吹竹叶的萧萧声,让身为“芝麻官”的郑板桥想到的不是品茶饮酒花前月下,而是这劲劲秋风是否给百姓带疾苦,身为百姓的父母官要仔细体察民情、有所作为的警示。这首诗展现郑板桥的高风亮节,而这也正是徐悲鸿先生最崇敬的品格。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的父亲是一位收入不多的教书先生,其父为其取名“燮”是取其“言行一致”之意,其字“克柔”是取其“克勤克俭”之意。郑燮三岁时母亲去世,由父亲和继母抚养。他自幼刻苦读书,并苦心钻研书法和绘画。但是,在清代早期,读书人只有熟读四书五经精于八股中举当官才是最佳出路,郑燮的特长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他年轻时在不断参加科考的同时,继承父业以教书谋生,家境一直较贫寒。在他的《哭惇儿五首选一》中写道:“天荒食粥竟为常,惭对吾儿泪数行。今日一匙烧汝饭,可能呼起更重尝。”1736年乾隆元年时,已44岁的郑燮终于参加殿试高中进士,六年后他入山东任范县令。1746年,他又自范县调任莱州府潍县(现山东潍坊市)。在任县官期间,郑板桥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勤谨,以民为本。他在其所绘《竹石图》题诗也勉励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灾荒年时,他开仓赈民;同时兴办水利、修建城池,使流民、饥民得以就业。风调雨顺之年,他又大兴农桑、减免苛捐促进经济复苏。郑燮喜爱画竹绘兰是因为他喜爱竹子兰草的风骨和节气,外柔内刚不屈不挠精神:“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寒,自有春风消息。”

  他不仅严于律己,对待自己的家人也是严格要求毫无懈怠放松。任县令时他曾给帮助自己照看孩子的弟弟写信嘱托:“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侧,毋为刻急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郑燮这种为官做人的风范,自然不容于当时腐败盛行的官场。1753年,61岁的郑燮终于因赈济灾民得罪了上峰,被迫弃官回归故里。

  清乾隆时期,许多官吏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郑燮离任时则是:“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他离开潍县时,百姓夹道挽留,家家画像祭祀。

  郑燮弃官回扬州后,既不攀附权贵为自己谋利,也未有离职之愁苦,他无怨无悔,自食其力卖画为生:“宦海归来两鬓星,故人怜我未凋零。春风写与平安竹,依旧江南一片青。”

  对待人生,晚年的他更是豁达开朗,他在自己七十岁的题诗中写道:“老老苍苍竹一竿,长年风雨不知寒。好教真节青云去,任尔时人仰面看。”

  郑板桥位列“扬州八怪”,“怪”的不仅仅是“删繁就简三秋叶,标新立异二月花”文风画风,更是其特立独行光照千古的人生追求,冰心玉洁、高山仰止的品行。

  北京有多少座教堂?

  古都北京的建筑形式多样,教堂就是其中之一。北京到底有多少座教堂呢,大概没有人做过认真的统计。粗略观之,也足有一二十座吧。说到教堂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据说,欧洲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早在十三或十四世纪就来到中国,并在泉州和北京设立教区,并建造教堂。例如,门头沟区后桑峪村的天主教堂,就是元代的古建筑,也可称为北京地区最古老的教堂建筑。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在宣武门内建起了宣武门天主教堂,亦简称“南堂”。清朝顺治年间,又建起了王府井教堂,亦简称“东堂”;而康熙年间,于西安门一带建起的教堂,称为“北堂”;雍正年间,在西直门附近修建了一座教堂,称“西堂”。在以上所谓“四大天主教堂”以外,还有亚斯立教堂(又称崇文门教堂)、圣弥厄尔堂(位于东交民巷)等等。

  目前,被称为最漂亮的教堂建筑遗存有以下10个:

  西什库教堂,即前面提到的“北堂”,位于西城区西什库大街,建于1703年,为现存教堂中建筑规模最大、最壮观的一座,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宣武门教堂,即“南堂”,位于前门大街北侧,最初为一座小教堂,于1650年扩建。

  王府井教堂,即“东堂”,位于王府井大街北段路东,始建于1655年,曾为顺治皇帝赐给两位外国神父的宅院。

  西直门教堂,即“西堂”,即天主教圣母圣衣堂,位于西直门内大街,始建于1723年。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又称圣弥厄尔教堂,位于东城区东交民巷,是一座法国教堂,建于1901年。

  崇文门基督教堂,又称亚斯立教堂,位于崇文门十字路口附近,始建于1870年,是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

  宽街教堂,是基督会教堂,位于地安门东大街东板桥街,始建年代不详。

  珠市口教堂,是基督会教堂,位于珠市口西大街与前门大街的交接处,始建于1904年,自开始即有中国牧师主持。

  缸瓦市教堂,是基督会教堂,位于西四南大街,始建于1863年,为英国伦敦会所建。

  海淀教堂,是基督会教堂,位于海淀区彩和坊路,始建于1933年。

  炎黄艺术馆游玩指南

  炎黄艺术馆是我国第一座民办公助的大型公益艺术馆,以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办馆宗旨。艺术馆由著名艺术家、社会活动家黄胄先生倡导,在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海内外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于1986年开工筹建,1991年9月28日正式落成对外开放。

  炎黄艺术馆是由我国著名画家黄胄先生发起创建的我国第一座民办公助的大型艺术馆。旨在收藏和展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品,为海内外艺术家、收藏家提供艺术交流的场地。该馆以收藏、研究、展示当代中国画为主,兼顾中国古代字画及文物文献和其他艺术作品的收藏与研究,以期推动中国画和民族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黄胄先生为艺术馆捐赠自己的大量珍贵收藏和作品,许黄胄雕塑多艺术家为艺术馆捐赠自己的优秀作品。

  炎黄艺术馆建筑仿金字塔造型,显得古朴、凝重,总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其中一层为炎黄艺术中心和画廊,二、三层为展厅,展厅宽敞明亮,富丽堂皇。

  建馆以来,艺术馆举办各种大型、重要的展览百余次,如《海峡两岸中国画名家作品展》、《任伯年画展》、《列宾及同时代画家作品展》、《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四大家画展》、《华君武漫画名作展》、 《侯波、徐肖冰摄影回顾展》等。此外,配合展览还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 特别是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与黄胄先生共同 发起的《’93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和由袁宝华、黄胄主持的《’95经济与文化研讨会》, 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他如《北京文物精品展》、《李可染画展》、《馆藏明清书画展》、《黄胄作品展》和《日本二玄社复制台北故宫博物馆藏书画精品展》等展览也吸引了大量美术爱好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中华民族园

  旅行的意义,不单单是要拍照,更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风俗特点,遇见最美的风景,舒缓心灵的疲惫。 若是单纯的为了旅行而出游,收获的将不会是美景,而是满心的疲惫。我们旅行,应该是为了放松, 为了见识更多,为了了解与我们不用的人们。

  中国幅员辽阔,又包含了众多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我们要更多的了解他们的风俗 习惯,才能更好地与不同的人相处。中华民族园内包含多个少数民族,让我们不用远行就能见识到不 同的风土人情。

  中华民族园中有36个民族村寨,按照1:1的比例建造,真实再现各个民 族的文化。园内还有民族博物馆、民族展览馆、雕塑广场以及若干自然景观。在游览村寨的同时,游 客们还可以欣赏少数民族的歌舞、节庆等表演。

  主馆内集中展示了各个民族的衣食住行,从生活中最简单的家常展开 ,从过去到现在,从织绣到纺织,从书与礼到车船与驿站,日常所穿着的鞋帽也涵盖其中,种类多样 ,展出形式丰富。另外还有清、明两朝以及民国时期的部分器具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