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角东门外,海河西岸,系商业步行街,国家5A级景区。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以经营文化用品为主。古文化街内有近百家店堂,是天津老字号店民间手工艺品店的集中地。
说到天津味道,外地人只知道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和耳朵眼炸糕,而天津人第一想到的就是煎饼果子,但是天津的美食不仅这几种哦!来看看天津古文化街上正宗的天津老吃食,让来天津旅游的游客们品尝正宗的“津味儿”小吃。
煎焖子是用绿豆粉制成,加调料煎制而成。天津特色美食之一,外地人很少有听说过的。煎焖子整体色泽黄白,有透明感,外热脆,内软嫩凉爽,滑润可口,蘸(或拌)食作料,入口酸、香、辣、咸各味俱全。旧时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日,几乎家家煮煎而食之。据说是纪念女娲补天。由于有特色,后来逐渐成为街头制售的小食。现在,不单单农历二月初二自己在家煎焖子吃,一年四季都可在小摊点上吃到制售的煎焖子。
大梨糕是天津的一道经典小吃,来源于天津西北角熬糖马家,后经改良,后逐渐驰名开来,成就一方的名小吃。大梨糕黄黄脆脆的,也许是糖熬制得有点过火,吃在嘴里甜中带苦,有股焦糊的味道。在那时的儿童食品中,大梨糕体积大而口味独特,天真的孩子们认为这种糖不仅好吃,而且买着划算。至于街面上流传的那句“大梨糕吃了不摔交”的说辞,当然是一种夸大其词的广告,不好好走道,吃了大梨糕照样会摔交,毕竟它是食品不是药品。
尤一刀云片糕又名蜂蜜软糕,为了让大家吃到的时候不是特别无味,在云片糕里面加入了蜂蜜,故成为“尤一刀蜂蜜软糕”。其名称是由片薄、色白的特点而来的。其特点质地滋润细软,犹如凝脂,能久藏不硬,在制作上很为讲究,如炒糯米粉,一般要贮藏半年左右,以去其燥性,对绵白糖的选择也较严格;至于糕的切片要求也很高,每片糕块(长22厘米)一般要切140片左右。原为安徽特色小吃,后在天津演变为新式的蜂蜜软糕。
龙嘴大铜壶茶汤是天津市的特产小吃,香甜可口,沁人心扉。长竿挑着由两块棱形木板带红穗组成的幌子,木板上分别写着“茶汤”二字。幌子旁边的台子上座着一个特制的龙嘴紫铜大壶。它重20公斤,可盛水30多公斤。当壶心炭火把水烧开到150度时,才能冲熟茶汤。铜壶盖旁的小汽笛“呜呜”响着,冲茶汤的师傅一手端碗,一手掀起铜壶,壶嘴向下倾斜,一股沸水直冲碗内,刹那间水满茶汤熟。
女茶汤的主料是秫米面(高粱米面)、糜子面,调料有红糖、白糖、青丝、红丝、芝麻、核桃仁、什锦果脯、葡萄干、京糕条、松子仁。用滚开水把秫米面冲成稀糊状,加上各种调料,就可食用。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滑爽,极为可口。用龙嘴大铜壶烧开水冲的秫米面由于含有微量铜元素,人们吃后,更能获得别一种营养。
“崩豆张”是个老字号。早在清朝嘉庆末年,“崩豆张”的创始人张德才,在清朝宫廷御膳房任厨。第三代传人张相把原属于宫中的小吃带入民间,相继在天津南市、老城里等地开设了“老德发”、“老德成”等多家店铺。第四代张国华老先生十二岁随父学艺,掌握了全部祖传技能,在滨江道、教堂后两地建厂开店,字号为“崩豆张”。崩豆张专门制作和销售各种豆类干货小吃食品,是天津特色小吃之一,与天津果仁张并列。
熟梨糕又叫甑儿糕,是独具天津特色的一种民间小吃。熟梨糕是用大米磨成粉渣,蒸熟后作为主料。制作时将米面置于木甑中,放在蒸锅上蒸一分钟,然后在其上涂抹各种小料即可。有些摊位将制做好的熟梨糕放在纸上,还有些心思细腻的摊主为了将小本生意立足于长期发展,便开创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还会选用一张薄脆饼托着,而薄饼香脆可口,也很美味。其最初只有豆馅、白糖、红果三种馅料,逐渐发展到囊括橘子、苹果、菠萝、草莓、巧克力、黑芝麻、香芋等多个品种的小料,形成一种地道的天津风味小吃。
豆根糖(天津话为豆哏儿糖),是天津的一种汉族传统小吃。豆根糖体现了天津特色,其中的“豆根”(“豆哏”)也可被看作一个天津的“方言词”。豆根糖是津菜得著名甜品,它是由黄豆面粉制成,虽其貌不扬,但很香很好吃。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老天津有很多种糖果小吃,而豆根糖就是其中一种,豆根糖韧性十足,特别有嚼劲,而且豆香味浓郁,天津人儿时一定没有少吃豆根糖吧。
拔糖,又称拔龙糖,“学名”叫麦芽糖,天津人一般俗称为:拔洋糖或拔糖。属天津地方特色糖果类小吃。用小麦发酵提取,像蜂蜜,快干的时候,可以用来做一些糖瓜糖棒,过小年时来用—糖瓜祭灶。(华北一带有过小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主妇们期盼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别说家中的坏话,所以得给灶君嘴头儿抹抹蜜。希望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麦芽糖制成的灶糖有瓜状的和圆棍形的,天津人将后者称为“拔龙糖”。
这些古文化街内的津味儿小吃是来天津旅游的朋友们务必品尝的美食,吃完后买上一些带给亲朋好友,既有面子,又能够让家人朋友品尝到地道的天津风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