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经历修缮的大栅栏西街重新开街。年糕钱、豆腐脑白等多家老字号小吃,汇聚到街边的青云阁里,多处历史建筑得到修缮。
如今7年过去,300米长的大栅栏西街两侧已经满是各种店铺。其中各种旅游品小店占据了近半数的门脸,但其中只有少量与老北京有关、带有京味儿的产品;青云阁停业后,大多数北京知名老字号小吃离开了这里;附近胡同里,载客三轮车却越来越多,一辆辆从狭窄的胡同里快速经过。
要繁华、赚钱还是图清静、自在,老街坊们陷入两难。
修缮后老街变成旅游街
天气好的时候,几个老人会围坐在大栅栏西街西口下棋。那里曾经是个国营副食店,几年前改造时被拆除,形成一个小广场。提起改造后的大栅栏西街,几个老人纷纷叹气。“我打小就从陕西巷长大,早年间观音寺街东口因为傍着大栅栏、煤市街,才有几个店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没什么游客会来到这里。”很多老居民仍然习惯称呼这里为“观音寺街”而不是“大栅栏西街”。
据《宣武区地名志》记载,大栅栏西街明代称为“观音寺”,因胡同西口有“护国观音寺”。清代曾称为“观音寺街”,民国初年改回“观音寺”,至1965年,改名为“大栅栏西街”。护国观音寺尚存,目前已启动文物腾退工作。
2000年以后,游人越来越多,且大栅栏西街上曾有几家旅馆,街边也开始出现一些小店。老街坊们回忆,2008年之前这里热闹起来,接着2009年小街进行翻修改造。“北城有什刹海、南锣鼓巷,风景优美历史也长;如此推论,咱南城的胡同,最值得开发的便是这里了,因为八大胡同就在周边分布着,小胡同里的古迹、传说都挺多。”
据2009年的报道,当时宣武区启动大栅栏西街保护修缮工程,总投资2.44亿元。按照当时的规划,大栅栏西街将串起大栅栏、琉璃厂两条特色街,共同组成“文商旅一条街”。有媒体报道,开发后这里确实吸引了更多游客。
居民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发生了变化,熟悉的小胡同“变得更像条旅游街,游客多起来,生活也不方便。现在一提胡同开发,大都是修缮老房子、吸引游客。不过,这并不是老北京的生活状态啊。”
老北京小吃来了又走了
2009年整治后不久,位于小街路北的、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之一的“青云阁”,变成了小吃的集散地。但是仅仅经过一年经营,青云阁便关张了,老字号小吃们四散而去。而青云阁本是这条街上最有名的地方,鲁迅、聂耳、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等一些文化名人当年在此购物、喝茶甚至成为常客。
老字号“豆腐脑白”的传人白桦女士回忆,2009年,多家老字号听说那里要有个小吃汇集地,便去看房子,“真漂亮,里面地方挺大,古香古色。我们老字号来这里经营有优惠,零门槛入驻。”多家老字号里面,豆腐脑白、年糕钱、羊头马三家最高兴,因为这三家都没有其他店铺,只能依靠小吃城一类的地方展示自家的手艺。
开业时除了上述三家,还有爆肚冯、奶酪魏、茶汤李、小肠陈、瑞宾楼褡裢火烧等老字号在此营业。其间生意不好不坏,“但我们干劲很足,因为买卖这东西得靠养着,不能因为暂时生意差就不好好做。”
然而短暂的一年之后,因为投资商撤资,他们得到通知店铺将被收回。离开青云阁之后,当时几家都只剩下九门小吃一块地盘。如今青云阁已被改造为一家旅馆。
小力胡同口,一排并列的是西安小吃、桂林米粉、重庆小面、沙县小吃。街边更常见的是川菜馆、西餐馆。
秩序差与乱困扰居民们
大栅栏西街路边有四五家出售“老北京布鞋”的小店,店主热情地招呼路人购买“北京特色产品”,也有游客不时驻足。路边还有一些写着“北京旅游纪念品”、“特色礼品”、“北京工艺品”的小店,不过它们占到店铺总数的一两成。
站在橱窗前,能看到各种带有地域特色的商品,毛绒玩具熊猫、蜡染扎染服装、挥手的招财猫、塑料玩具枪、金发碧眼的洋娃娃,唯一略带北京特色的,只有一排葫芦。“您要北京的特产,我们这里有景泰蓝的手镯,10元钱一个。”带着外乡口音的中年男店主向记者吆喝。
北京晚报记者走访了附近的一些居民院。居民们反映,几乎每个院子里都有不少租客。小力胡同的一个院子里还摆着装满蔬菜的塑料大筐。有居民说,这是附近开饭馆的人经常在此洗菜,院子门口的三轮车便是用来进货。街西口下棋的一些老人向记者提到,担心租房带来一些用火用电等安全隐患。
十几分钟内,街口就有三四十辆载客的胡同游三轮车经过,“去琉璃厂、大栅栏西街、陕西巷的都有,拉着客人的时候他们小心翼翼,但撂下客人就飞速往回骑,等着下一个旅游团。上了岁数的老街坊,见着他们远远地就得躲开。”
而这些胡同游车夫,“他们都知道这里是老北京的八大胡同,确实有些古建,但他们居然能在1949年后盖的小楼前面给人家讲清朝妓院的老规矩,很多还都是胡编乱造。”
还有的居民夜晚出门,发现有人站在家门口随地小便。大栅栏西街北边狭窄的抬头巷墙上,就写着“别学狗满地尿”几个字。“咱不赞成写这种不文明的话。不远处就是厕所,可人家酒足饭饱,根本不向你打听,看看四周没人就敢随地小便。”
老胡同该如何开发?
除了这些问题记者还注意到,街上至少有两座古朴的二层小楼,被加盖到了三层;其中一家甚至以木条装修,挡住了旧式老楼的本来面目。
在清末建筑“京华客栈”介绍牌前,记者用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结果并非文物介绍而是“I love you”一行英文。
老街坊们也承认,胡同改造让一些院落得到翻修,部分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受其带动,一些临街的房子成为门脸,居民们因此增加了收入。但是,“东边已经有了大栅栏,西边有琉璃厂,已经够热闹的了,我们可不想让自己家门口遍布酒店商铺,变得像大栅栏那么热闹。这里并不是商业区,而是居住区。”
北京民俗学会会员、民俗学者韩硕认为,传统生活街区不适合刻意去做商业、旅游开发。“毕竟附近居民众多,开发带来的矛盾也多。南锣鼓巷开发的时候,我们想不到它后来能火成那个样子。后来总结,它本身历史悠久,又临近什刹海,确实具备条件;从客流量来说,这种模式是成功的;但它造成了居民出行不便、缺乏特色京味儿等问题,说明这种开发模式值得商榷。大栅栏西街应该更慎重开发。”
并且,“针对北京民俗特色的商业开发其实并不好做。前门一带停车难,现在出门都开车,去内联升买双鞋,得把车停在很远的地方。所以这样的商业区衰落了,最终只剩下游客到来,做成了旅游开发,反正游客也不懂,导致真正的老北京元素缺失。”
“大栅栏西街和廊房头条、二条、三条不一样,”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先生说,“大栅栏临近前门,自古那里就是热闹的商业区,居民偏少;但大栅栏西街那边有很多居民,孩子跑、老人遛弯,无论是做商业还是旅游,都会影响居民们的生活。”
高巍先生认为,胡同的改造升级,政府出发点是好的,如果做好可以增加附近居民的收入,适当吸引游人,也让古建文物彰显出价值;但是开发者缺乏对老字号等北京特色商业的认识,且没能真正了解让新、老生活特色、商业业态结合的方法,是让这些已开发地区缺乏京味的原因。
本报记者 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