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皇家戏楼,少不了颐和园的德和园。这座慈禧太后专为在颐和园看戏修建的戏楼,丝毫不逊色紫禁城内乾隆皇帝的畅音阁,戏楼中的天井、地井、轳辘绞车等机关更助演员上天入地、出神入化。
德和园一名出自《左传》中的“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小编来翻译一下,君子听了美妙的声音就会心平气和,心平气和了就会品德高尚,达到像小郭一样睿智的境界。
德和园剖面图。德和园占地3900余平方米,前后四进院落。德和园主要包括伴戏楼、大戏楼、颐乐殿、看戏廊、庆善堂及配殿等。
颐和园多座大戏楼 北洋水师少艘铁甲舰
大戏楼是是为慈禧60岁大寿而修建,专供慈禧看戏的场所,慈禧在此听戏达262天次,最多的时候1年40天次。大戏楼建成后至慈禧死亡,这里是慈禧赏乐使用最多的场所。慈禧垂帘听政、手握大权,在处理朝政之余犹爱听戏。过年、过节、过生日,慈禧都要安排听戏,有时兴致起来还要和太监们一起上台表演一番。
慈禧每到颐和园的第二天就要到德和园入座颐乐殿看戏,她看戏的时间一般从早晨9时到下午6时。大戏楼上演的戏目,一般在演戏前一日,由南府总管商选后交由大总管李莲英呈送慈禧御览,如无更改,便照此演出。
慈禧很注意班子建设。宁寿宫太监组成“普天同庆”戏班,称“本家班”。“本家班”看腻了,再召京城梨园其它戏班前来献艺,称“外班”。当时的名角像谭鑫培、孙菊仙、陈德霖、王桂芬等都曾作为“内廷供奉”多次应召入园为慈禧演出。
对于自己喜爱的伶人,慈禧也不吝啬,恩赏有加。在谭鑫培的女儿出嫁之时,慈禧就赐平底宽边铜盆作为妆奁,铜盆边沿上刻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上赏谭鑫培之女嫁妆铜盆”。而表演若不合慈禧的心意,演员们也要受到罚俸和打竿。据说,谭鑫培有次演戏来晚了,慈禧太后很不满,下令责打四十。
然而,伶人妙曲戏楼一片盛况,但清朝早已风雨飘摇。建造大戏楼,自光绪十七年历时四年,花费71万两白银。当时慈禧为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军费二千四百万两白银,颐和园多了一座大戏楼,戍边的北洋水师就少了一艘铁甲舰。而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打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福禄寿三台同演 隐秘机助演员上天入地
大戏楼是一座歇山卷棚顶式的木结构建筑。大戏楼高22.73米,底台宽17米,戏台从上至下分为三层,被称为福台、禄台和寿台,各层有机关相通。戏楼三层可以同时演出,并有天井相连,福台设有轳辘绞车进行升降。下层寿台的天花板设有7个天井,演员和道具可以通过天井上的轳辘“空降”寿台,寿台上的人物和道具也可以飞上天井。演员可以通过这些隐秘的机关来演绎从天而降、破土而出的精彩场面,制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感觉。
寿台的楼板上设有5块活动地板,每块都可以掀开,下面是地井。通过地井可以进入大戏楼的最下层,演员们通过专设的通道就可以回到后台。并且最下层地下室还有深达10米的水井及5座水池,不但可以如麦克风般增加舞台音乐的共鸣效果,还可以引活水上台制造洪流滚滚的壮观场面。
美国画家卡尔曾回忆,她为慈禧画像时曾在德和园中被“赏看戏”,于是,她和后妃们一同站在颐乐殿廊下,观看戏楼的表演。戏演到一半,后妃们互相递眼色便悄悄地退入殿内,而初来看戏的卡尔没有经验,一时间,台上舞龙的龙嘴喷出水柱,溅了卡尔一身。
慈禧太后殿中看戏 光绪皇帝只能廊上陪看
德和园大戏楼作为“皇家大戏院”,在观戏时的座位、礼仪自然讲究。慈禧作为德和园的绝对主角,在三层大戏楼正对的颐乐殿中看戏。
殿中专设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是慈禧太后70大寿时大臣合送的寿礼。宝座并不是慈禧看戏时的座位,虽然气派但并不能完整地看到福台、禄台和寿台的演出。慈禧是坐在宝座上接受文武百官以及演员的叩拜。
慈禧太后由后妃、公主、福晋等陪同看戏。戏开演时,慈禧会移架至殿內西边的炕床,东边的炕床为陪同的妃子格格准备。当时讲究男女有别,不能共处一室,由于光绪皇帝没有慈禧太后地位高,所以只能坐在廊上陪看。
慈禧太后也会让文武大臣陪同一起看戏,便是“赏戏”。颐乐殿及大戏楼东西两侧各设10个隔间,摆放桌椅,称为看戏廊。演出开始时,太监会从戏楼两边的绿柱到颐乐殿最外侧的红柱之间拉起八字形的幔帐。这样被赏戏的王公大臣便不能观望慈禧,只能看戏。也有说法称,是为了挡住大臣的视线,只能从侧面观看,而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从正面观戏,体现君臣有别。
德和园大戏楼是慈禧赏戏最频繁的场所之一,也是晚清戏曲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之一。今天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剧”而享誉中外,这都与慈禧太后和清宫的推崇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