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联手打造的行宫,让京西火了几百年

香山静宜园,在“三山五园”中独享自然山林优势,依托西山层恋叠翠,与玉泉山及玉峰塔形成远近景深,同时附借静明、清漪两园的湖光山色,极目远眺,京师万千景色尽收眼底。

  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就连康熙都难抵诱惑,1677年,康熙决定,在香山寺、洪光寺一带开始修建“避喧听政”的“香山行宫”,弹指挥手间,殿堂、房舍、楼阁、院落、亭台一应俱全。

  建成之后,康熙对于自己的“杰作”非常满意,多次游幸此地,御题匾额香山寺、洪光寺、来青轩、璎珞岩等,还留下《洪光寺盘道》《来青轩临眺》《碧云寺临泉望月》《碧云晓起》等诗作。

  虽然喜爱有加,但在当时,康熙也只是拿香山行宫作为临时驻跸的行宫御苑,所以在建筑和设施上,他并没有提出高规格要求,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而到了康熙一朝,香山才真正意义上进入了鼎盛时期。

  1743年,乾隆第一次来到香山,就被香山的山水所陶醉,他在“初游香山”诗中写道:“为境清且幽……佳趣无不有……俯望畅心神……徘徊不忍去。”

  看看,初次见面,乾隆就“不忍去”,开始牵挂上了香山,他自己又不可能天天耗在这里,所以思来想去,来年的时候,乾隆就果断组建了“香山工程处”,设园外郎一名。做啥?专门替他管理园务。

  都有专职管理机构了,力度也就跟着提了上来。1745年,乾隆开始征集能工巧匠大力扩建香山康熙行宫,开始了浩大工程。到1746年三月的时候,静宜园便初具规模,正式命名“静宜园”,一座占地153.3公顷、以自然景观为主、颇具山林野趣的离宫禁苑成形了。

  全园结构沿分为内垣、外垣和别垣。内垣在东南部的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是主要景点和建筑荟萃之地,包括宫廷区和香山寺、洪光寺,其间散布着璎珞岩等自然景观,其西北区黄栌成片,每至深秋,层林尽染,观西山红叶成为静宜园的重要景观。

  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区,面积广阔,散布着十五处景点,大多为欣赏自然风光之最佳处和因景而构的小园林建筑。别垣是在静宜园北部的一区,有昭庙和见心斋两处较大的建筑群。园中之园见心斋始建于明代嘉庆年间,庭院内以曲廊环抱半圆形水池,池西有三开间的轩榭,即见心斋。

  静宜园内共28景,均为乾隆亲自命名。自勤政殿至雨香馆为内垣,共20景,有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舫、虚朗斋、璎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濠、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唳霜皋、香岩室、霞标蹬、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自晞阳阿至隔云钟为外垣,共8景,有晞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崦、玉华岫、森玉笏、隔云钟。

  在静宜园这28景中,首推内垣之中的勤政殿。“勤政”二字取意勤政务本、勤于思政。勤政殿是乾隆来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的地方。正殿5间,左右配殿各5间。殿内额为“与气和游”,寓意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境界。

  碧云寺行宫位于香山北轴线,是一处明代留下来的园林建筑,乾隆在此修建了行宫,构成了一处近乎长方形的封闭式院落。因为这里是皇帝休息的行宫,所以初建时建筑精美,陈设华丽。

  在三山五园中,静宜园充分利用了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和地貌形胜,同时又是北京城郊的皇家园林中唯一以纯山地景观为主经营的,因此成为重要的皇家避暑胜地。乾隆曾表示,静寂山庄和避暑山庄虽然景色宜人,但远不如静宜园往返方便。

  嘉庆、道光两朝,清朝江河日下。1860年10月8日,英法联军入侵了北京,洗劫了香山静宜园,园内文物、珍宝被洗劫一空,还放火焚烧了静宜园几乎全部的建筑物,仅存残破的正凝堂和未被发现的梯云山馆。到清代末年,静宜园已是遍山瓦砾,破败不堪。

  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复建,昔日名园才重新焕发光彩,开辟成香山公园供人们游览,全园占地160余公顷,仍具有浓郁的山林特色,是三山五园中位置最高、建筑密度最低的皇家园林。其正门,即原来的东宫门,大门保存了原有形制,门外铜狮一对,姿态生动、雄壮有力。

  现如今,这里依然草木繁茂,山清水秀,风景名胜星罗棋布,成为京西寻古、避暑、赏景的著名旅游观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