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1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如期举行,确定定都北平,并改名北京,从此被赋予其首要身份,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这是一个值得全民欢庆的重要时刻,可在高兴之余,咱不难想象,在看似平静的决定背后,肯定有着错综复杂的考虑和判断。而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道难题的攻克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身上。
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北京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北京起到了统一全国的作用,文化底蕴悠远久长。毛泽东早年在北京生活时,就被其魅力所折服:“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
巧的是,历史上的北京,1150年的时候也叫做南京,亦称燕京,被金国人占领着。当时的海陵王要向南打遍天下无敌手,并以诗歌咏志,说“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翻译成白话就是:我要带兵打杭州去,一统天下。
话说回来,再看现实背景下的北平,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发祥地,五四运动在革命进程中所起的先导作用,自然是会被人们铭记在心的。从以上两点来看,北京在全国人民和人民领袖的心里,就拥有了超越其它城市的印象分。
虽然能够起到影响作用,但印象分并不能成为一个决定的关键主要,那定都北京的关键原因究竟是啥?是两种不同政权的根本对立。毛泽东曾明确表示:“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尤其在北平改名北京后,更是与南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南一北,道不同不相为谋。
从政治上考虑定都北平,并不仅仅只是毛泽东鲜明个性的体现,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早在1948年9月8日的政治局会议期间,毛泽东就对当时负责一兵团在山西作战的徐向前讲:“如果太原非得打,最好北平不要打。”目的是为了完整保存北平,以做未来新中国的国都。
为了实现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还指示要动员一切力量,积极做好北平守军长官傅作义及上层军官的统战工作。后傅作义于1949年1月20日宣布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开进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古老的北平城得以完整保存,名胜古迹受到了保护。
新中国第一任北京市市长是叶剑英,他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向毛泽东汇报说,北平和平解放后,收到很多民主人士来信来电,表示坚决拥护共产党,要与共产党更好地合作,并希望在北平成立全国性政府。听到这样的消息,毛泽东会心的笑了。
如果说之前的考虑,让毛泽东着实看好定都北京的决策,那么接下来的一段话,更是坚定了他的信心。1949年年初,时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的王稼祥抵达西柏坡看望毛泽东。
毛泽东问:“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何处最为合适呢?”王稼祥片刻思考后答:“能否定在北平?”毛泽东要他谈一下理由。王说:“北平,我认为,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国界长但无战争之忧。所以,我认为北平是最合适的地方。”
王稼祥的看法,实际上说出了毛泽东以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的内心想法,这种一致,正是建立在对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国家安全战略认识上的。在随后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定都北平的设想得到认可,后经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批准同意,正式生效。自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资料介绍上,便多了四个字儿如影随形,首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