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玩?告诉你一些北京“最”有腔调的胡同

去北京胡同逛一圈,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到北京旅游的游客必做的选择了。今天,就来带你看看北京胡同之“最”以及他们的一些故事。


 

  最窄的胡同——大栅栏钱市胡同

  位于珠宝市街西侧,临近大栅栏。

  胡同全长55米,平均宽仅0.7米,最窄处仅0.4米。

  两个人通过此胡同需要面对面侧身通过。

  在这条狭窄的胡同上南北共有九组建筑,尽端是一庭院,上有罩棚,旁有铺房,是清代官办的银、钱交易的“钱市”遗存,是早期金融市场的雏形。

  “钱市”的形成与“炉行”有关,炉行即官家批准熔铸银锭的作坊。

  珠宝市街是清代炉行最集中的地段,形成了钱市,在清末废两改元之前,北京全城的钱庄,粮店和各大商业商号每天早晨都要到钱市参加交易将银两换成制钱,或者反之。

  民国建立之后,炉行萧条钱市无市,改建成银号铺房,因而这里可以算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金融交易所。

  不过说起来,这最窄的胡同能形成,还是托了“违规建筑”的福。

  当时钱市胡同两侧的银号利用法律的漏洞,无节制地扩建他们的商号建筑,侵吞公共通道,最终使钱市胡同成为北京最窄的一条胡同。


 

  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

  灵境胡同与一般人们所了解的胡同并不相同。

  走在灵境胡同里,会有种错觉,道路过于宽敞,觉得它是不是愧对了胡同这个名称,因为以灵境胡同的宽度叫做灵境大街也并不为过。

  而实际上,灵境胡同也确实是北京最宽的胡同,最宽处达到32.18米。

  到了清朝,关于灵济宫还有一段堪称古代版的无间道的传说。

  清朝嘉庆年间,灵济宫里突然住进了一伙儿人,就是这伙儿人,最后让灵济宫有了灭顶之灾。

  来的这伙儿人是天理教徒,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为的就是造反和起义,他们的头领叫林清。

  因为当时宫里的太监流行斗鹌鹑,林清就在西安门一带,化装成卖鹌鹑的小贩跟太监接近,同时布道,进而笼络了几个太监作为林清所率领的起义军的内应。

  到了嘉庆十八年,嘉庆皇帝准备去承德避暑山庄避暑,他前脚刚走,后脚林清就知道了这个消息,林清认为这正是起义的好时机,于是率领起义军炸开了东华门和西华门,一直攻到了三大殿,但还是寡不敌众,最终兵败,林清被处以极刑。

  但是林清住过的地方却意外地出了名,老百姓把林清住过的灵济宫叫林清宫,把其所在的胡同叫做林清胡同,叫着叫着就成了灵境胡同。

  但也正是因为林清曾经在这住过,清政府觉得这是眼中钉肉中刺,这个地方不安全,不吉祥,于是最后把整个灵济宫全部拆毁,夷为平地,所以如今再也找不到灵济宫的踪影了。

  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

  提起北京胡同,很多人的印象便是灰墙青瓦,古院民居。

  然而,作为北京城里最长的一条胡同,东交民巷却有着规模较大、数量众多的西洋建筑群,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刻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

  东交民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部,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止天安门广场东侧路,全长大约1.6公里,如果加上西交民巷便足有3公里之长。

  明朝永乐年间,东交民巷开始成为中央衙署聚集地。

  后来,清政府又为其增添了对外交往中心的职能。

  清朝雍正年间,位于此地的俄罗斯馆正式成为专用,开启了在东交民巷内设立一国使者专属驻地的先河。

  “然而,真正为东交民巷带来转折的,是1901年签署的《辛丑条约》。

  1921年前后,东交民巷形成了全新的欧式街区。

  中国政法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宋艺博慕名来到东交民巷,被旧使馆区的一座类似巴黎凯旋门的建筑深深吸引。

  他这样评价:“东交民巷让我看到了北京古都风貌之外的异域风情。”

  “东交民巷承载了太多的沧桑历史,那些因历史因素形成的异域建筑别具特色,与京城内雄伟壮丽的宫殿及朴素无华的传统宅院形成鲜明对比。

  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

  “一尺大街”是北京一条最短的胡同。

  大栅栏地区现有114条胡同仍保留着明末清初的胡同肌理,在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内,有一条与琉璃厂东街相连的杨梅竹斜街,此街西段,旧称“一尺大街”。

  清末进士陈宗蕃1931年所著《燕都丛考》中写道:“自杨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厂。”

  一尺大街上原有6座店铺,路北3家都是刻字店,路南3家是酒馆、铁匠铺和理发店。

  安置“一尺大街”地标,旨在引起人们对北京胡同和老北京文化的关注。一尺大街名为“大街”,但实际上仍是胡同,它虽是北京最短的胡同,却也并非真的只有一尺长,而是长约30余米。

  岁月流逝,如今一尺大街名称已经撤销,被并入杨梅竹斜街。

  在杨梅竹斜街西段,桐梓胡同北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之间的那段路,就是旧时的一尺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