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咱北京的雍和宫香火历来旺盛,特别是大年初一,总会吸引数万人前来进香,图个好彩头,为家人祈福。但是不进香,雍和宫就没有别的可看了吗?当然不是!雍和宫曾是雍亲王府,后也成为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孔庙、国子监临近,因此,找一天空闲,到雍和宫欣赏与紫禁城同等规格的皇家建筑,到孔庙追忆儒家经典,到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感受文化氛围,自然也是不错的选择。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
雍和宫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雍和宫南院伫立着三座高大碑楼、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对石狮。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刻于左右碑。
雍和宫中有着无数瑰宝,比较著名的有木雕三绝——五百罗汉山、檀木大佛和楠木佛龛;铜铸须弥山;竖三世佛;六道轮回图;佛仓——即藏传佛教转世活佛的住所、行馆或府邸。
出了雍和宫向南出发,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孔庙。咱北京的孔庙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中国第二大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是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官方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庙坐北朝南,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四进院落。主体建筑顺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来到孔庙,自然就是要看看凸显皇家气派的建筑,感受传承不变的儒家文化,一眼望去,仿佛穿越千年。
紧邻孔庙的就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构成“左庙右学”,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掌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牌坊正背两面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辟雍。
这三个地方相邻很近,但又都独具特色,看倦了北京的高楼大厦不妨来这里一转,打发时光,慵懒闲适。逛完了可以走个一公里到簋街吃顿饭,这一天下来,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