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车
自行车
铝丝原料
传授游客技艺
■黄梦瑶
在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有一座民俗文化体验园。园中有这样一位手艺人,正拿着一卷铝丝制作着自己的作品。别看制作铝丝工艺品好像挺简单,却需要在作品完成之前就洞悉实物结构。极具洞察力的张玉言看起来话不多,却用心做事、踏实做人。
因偶然而结缘
张玉言接触这门手艺已经有六七年了,一根铝丝、一把钢尺、一把钳子,就能让他非常满足。只见他坐在那里几分钟,手中的铝丝上下翻飞,一辆小巧的自行车就做好了,摆在桌子上,还真是特别的生动有趣。
“我以前做的是小本生意,后来有点儿空余时间。某次偶然的机会,看见师父做这个,挺喜欢,就跟师父学起来了。”
那一年,他搬一把小马扎坐在师父边上,师父做,他也做。这看起来还挺复杂的工艺技巧,张玉言坦言,他只学了两个下午。师父做一遍,他就会了,没有多难。学得如此之快,做得如此之精,可能这就是他和这门手艺之间的缘分吧。
两年前,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开了一座民俗文化体验园,他便经常到这儿来,没事儿就自己做几个。若是赶上了小朋友们来玩儿,想要学,他也教。
“手艺其实不难,就是个熟练。多做几次,慢慢就好了。”
在张玉言看来,制作铝丝工艺品是个挺枯燥的事儿,不像有的手艺,制作过程中花样繁多。可就是这么个简单枯燥的手艺,却给他带来了满满的开心与幸福。
因创新而不同
“你看我做的这些,每辆自行车都是不一样的。”
学会以后,张玉言勤加练习,掌握了师父教的手法。照着师父教过的自行车做,很快,就做得像模像样起来。但他仍不满足,在他看来,要做,就做些不一样的。
这辆自行车有车筐,那辆自行车有个小架子……简单的一种自行车,就可以做出无数种造型,每一辆都是完全不同的,这都是张玉言的心血而成。
光做自行车显得有些无趣,张玉言决定做点儿别人没有做过的作品,如果只是一排排的自行车摆在那,好像和公园里经常看到的小贩贩卖的铝丝工艺品也没什么两样。
葫芦,一直备受国人喜爱。张玉言便用铝丝窝成小葫芦的造型,做成钥匙链,受到不少人的欢迎。他还和邻居面人张学习,用铝丝做主体,辅以面人技巧捏出孔雀头,做成一只只能开屏的漂亮孔雀。
有来民俗园里参观的小朋友,看见这新颖的小孔雀,都跑过来,踮着脚,伸着脖子,仔细地看,边看边嚷着“小孔雀小孔雀”。张玉言说,那个时候,他的心里是无比满足的。
聊着天,突然发现张玉言手边有一盆植物,在这凛冽的寒冬里透露出一丝暖意,那植物显得格外的绿。再仔细看过去原来是假的。树枝是用铝丝做的,再辅以绿色的小海绵,放在花盆里,太漂亮了,仿佛春天提早来到,绿意盎然。
因摸索而成就
要说起用铝丝做工艺品,看起来虽然简单,实际上也挺难。这铝丝质地软,如果做的时候一犹豫,窝错了,那就不能改了。就像曲别针,已经朝一个方向弯过去,如果再想往其他方向弯,就该折了。
“你看这辆车,是我作品中最复杂的一款。我是照着实物图片来做的。”张玉言一边说,一边把手里的车递给笔者。
这是一辆重机车,拿在手上非常沉。光看外形,就知道做起来一定相当难。不仅如此,这车头、反光镜、排气管等诸多部分还都是活动的。
要做这辆重机车,怎么能把它的整体框架用一根铝丝做出来,怎么能确定它的比例让它更好看,怎么能让它零件可以动,怎么能让它结构做成不倾斜不散架……这都需要功夫。
他坦言,第一次做的时候,确实失败了。虽然纯靠自己研究容易走弯路,但轻言放弃不是他所擅长,坚持到底才是他的本性。仔细观察、多次试验以后,他一次又一次拿起钳子,摸索前进,终于把这辆重机车做了出来。
看着身边人发出惊讶的赞美声,张玉言腼腆地笑了。
因洞察而智慧
来自大兴的高女士来民俗文化体验园里玩儿,一进园中就被这铝丝自行车吸引了,便和张玉言学了起来。俩人坐好,手里拿着一样的材料,一个做,另一个也跟着一起做。可高女士毕竟是新手,左弯弯,右扭扭,很难找到窍门。张玉言便非常耐心地反复说着要点。
每当高女士遇到困难,张玉言就鼓励她,告诉她做得还不错。在他看来,只要用心了,就是好的。好半天,高女士的自行车终于出炉,只是这歪歪扭扭的样子,让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这椭圆的车轱辘转起来“咯噔咯噔”的,做的不是自行车,倒像是“按摩车”了。张玉言接过她的作品,顺手帮她的自行车重整造型。
“有些人先悟,有些人晚成,有些人第一次做得好,有些人第一次做得不好,但只要努力,最后都能做好。”当被问起这个徒弟的“资质”如何的时候,张玉言笑着说,“每个徒弟都是唯一的,每个作品也都是唯一的。”
别看他话不多,可只言片语却让人非常暖心。
与其他工艺不同,窝铝丝是个抽象的事儿。比如画画儿、捏面人等手工艺,大多追求象形,你要知道东西的外在表现形式,并且尽可能还原,那便是极佳的。可窝铝丝,却不是按照实物的外表造型来打造,而是需要制作者清楚地了解其构造,在脑海中想清楚、弄明白,才能做好。
制作铝丝工艺品可能不需要你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却要求你有着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将这份洞察力放在铝丝上,便能做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来;但若将其用在生活处处的细节里,那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