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俗收藏达人建民俗博物馆 让过去与你再次相遇

天津北方网讯:家住津南区小站镇开发区的宗立和今年55岁,在他家不起眼的院落里,有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几大间仓库,收藏着十几万件从清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民俗物品。凡是看过宗立和收藏品的人,无不对他收藏的规模感到震惊,称他为民俗收藏达人。宗立和说,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太伟大了,通过收藏这些民俗老物件,可以把这一段时期百姓的劳动与生活真实地记录下来,它们是岁月的见证。
 

宗立和曾是农民企业家,对收藏一窍不通。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附近农村拆迁,他看到很多家的磨盘要被当成垃圾,觉得很可惜,于是就拉回家。宗立和每天看着这些磨盘,越看越喜欢,就此萌生了搜集民俗物品的念头。小到暖壶、镜子、脸盆,大到缝纫机、织布机,宗立和陆续把这些物品买回家。随着藏品渐渐增多,宗立和的收藏兴趣也越来越浓。2012年开始,宗立和每周有三天,凌晨两点多钟就起床,赶往本市和周边省市的旧物市场淘宝贝,坚持了5年。
 

在宗立和的“民俗博物馆”,有从1962年至今所有年份的日历,还有民国时期的冰箱、手摇洗衣机等。在宗立和的藏品里,最大的是山西平遥附近的一个废弃窑洞的门窗,宗立和雇了一辆大卡车千里迢迢运回天津,聘请当地两个木匠来津,搭建了一个半月,终于把这个清康熙十四年的老窑洞门脸复原了。宗立和自豪地说:“别看这些民俗藏品不如官窑瓷器、玉器、名人字画值钱,但是蕴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比如摇篮,东北的摇篮是用绳子吊起来的,西北的摇篮像个大贝壳,把孩子放在里面,母亲可以一边做活儿,一边用脚踩着摇篮哄孩子。”
 

宗立和告诉记者,每件藏品他都视若珍宝,且坚持“四不”原则:不卖、不换、不租、不借。宗立和说,现在旧货市场上的老物件越来越少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他的藏品公开展出,让更多人都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让那些早已不复存在的日常生活,都能在这里与每位参观者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