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力平
素有京城最美“园中之园”之称的北海公园静心斋,经过历时三年的封闭修缮,现已重新向游客免费开放。静心斋位于北海北岸,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今年恰逢260周年,乾隆皇帝原本赐名为镜清斋,而静心斋的名字是后来慈禧太后改的……
乾隆皇帝“抱素书屋”之名是怎么来的?
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对景观雅致的江南园林格外青睐。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巡视江南回京后,他便诏令在“西苑三海”之一的北海仿建一座以叠石为主景,配以亭榭楼阁、一步一景的“园中之园”,以为读书之所,并赐名“镜清斋”。其“镜”者,“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则是清心寡欲,有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镜清斋中的“抱素书屋”就是乾隆皇帝读书的地方,赐名“抱素书屋”取自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乾隆皇帝还亲笔题写了门前的对联:“地学蓬瀛尘自远,身依泉石兴偏幽”。意思是把闹市当仙境,心灵自可远离尘俗。依泉石做伴侣,兴致就倾向雅静幽远。
乾隆皇帝为何把这里当做读书的地方呢?据传,当时乾隆皇帝在紫禁城的书房是昭仁殿,位于乾清宫的左侧,内藏宋、金、元、明各朝善本史籍众多。后来乾隆无意中得知,明崇祯末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皇帝出紫禁城自缢前在此砍杀其女昭仁公主,于是心中便生出几分忌惮,从此就很少再在这里读书了,想在皇宫之外另建一处读书之所。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回京不久的一天,巡至北海北岸,见一处宅园,便步入其中。随行的大臣告诉他,这是张岱所造宅园。张岱生于明万历年间,祖上三代皆为朝廷官员。他以多位画家所绘作品为蓝图,在此造园,园中建有“罨画轩”和“画峰室”等,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只因年久失修,略有破旧。乾隆皇帝在园中仔细查看之后,决定将此园重建,以为读书之所。镜清斋建成后,乾隆皇帝多次到这里读书和批阅奏折。后来,这里又成为太子读书之处。
慈禧太后是否将镜清斋改成了静心斋?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慈禧太后通过“辛酉政变”夺取大权,实行“垂帘听政”。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春天,她到西苑(北海)踏青赏景,巡至镜清斋门前时,驻足许久,她越看越觉得“镜清”二字不吉利:“镜清”乃“镜中之大清”,大清国怎能如一面镜子,到头来空空如也?慈禧太后思量再三,遂将“镜清斋”改为“静心斋”。显然,这两字之差折射出的是慈禧太后忧心难静的矛盾心态,此时大清朝内忧外患,她却无可奈何,将“镜清”改为“静心”,以此聊以自慰。
后来,慈禧太后又令工部挪用海军经费在静心斋增建了一处“叠翠楼”,并亲笔题写了匾额,悬挂于楼前。叠翠楼为两层阁楼,造型齐整,上下均面阔五开间,带有回廊,顶部檐角飞翘。楼旁置有假山石,参差错落,加上低矮的灌木、倾斜的古树,衬托得叠翠楼更为整齐、庄严。此后,除紫禁城、颐和园外,静心斋也是慈禧经常来的地方。因叠翠楼是全园的最高点,置身于楼上凭栏观望,不但可以欣赏静心斋全园景致,还可以远眺琼岛胜景、景山风光,是一个观景的绝妙之处。
北海公园与什刹海只有一墙之隔,而静心斋距北海北墙只有咫尺,所以慈禧太后到静心斋时,时常能听到墙外的市廛之声。一天,慈禧太后正在静心斋歇凉,忽听墙外传来铜锣声,便好奇地问大太监李莲英是怎么回事?李莲英连忙派一个小太监到外面打探。不一会儿,小太监回来禀报,说是一个小贩在叫卖芸豆卷。慈禧太后不知芸豆为何物,便让小太监把小贩叫到园子里,要尝一尝这芸豆卷的味道。卖芸豆卷的小贩被领上叠翠楼,李莲英告诉他这是老佛爷,小贩连忙跪在地上磕头道:“请您尝尝这芸豆卷,香甜爽口……”慈禧太后将信将疑,遂尝了几口,果然是柔软细腻,香甜爽口,别有风味。于是传旨,将芸豆卷列为御前点心,自此芸豆卷由宫外传到了宫内,成了宫廷小吃。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并不是慈禧太后将“镜清斋”改为“静心斋”的,这个说法只是传闻,据《三海见闻志》记载:“静心斋,清代原名镜清斋,门内旧额犹存,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始改为静心斋,新额悬于门外。”另有传闻,说是袁世凯将“镜清斋”改为“静心斋”的。
静心斋为何成了第一条铁路的终点站?
据《北京交通史话》载:清同治二年(1863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建议朝廷修筑铁路,上奏之后没有结果,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二次上奏,仍遭到不少官员的反对,说铁路会压坏“龙脉”,所以慈禧太后也拿不定主意。
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以即将结束垂帘听政、需要预备退休养老场所为由,提出扩建西苑三海。建园工程和筹款工作由成立不久的海军衙门承办,此时李鸿章正兼任海军会办大臣。李鸿章为了兴建铁路的建议能获得慈禧太后的支持,便借扩建西苑之机,在醇亲王奕譞的协助下,以进献为名,先在西苑修建一条小铁路,让从未见过铁路和火车的慈禧太后亲身体验一下坐火车的感觉。
李鸿章亲自参与了小铁路的设计。他了解到慈禧太后将以中南海仪鸾殿为寝宫,勤政殿作为接见群臣的地方,而北海静心斋为用膳之所,于是特意将小火车的始发站设在中海瀛秀园门外。其线路先沿中海西岸而设,经紫光阁东侧向北,再经福华门,穿入阳泽门,沿北海西岸向北至极乐世界,再折转向东,终点设在静心斋门前。为了让慈禧太后上下车方便,他还令人将静心斋前的台阶拆掉一部分,然后紧靠着大门修建了一个简易站台。
两年后小铁路建成,李鸿章从国外订购的一台机车和六辆客车也运到了。此时,慈禧太后已住到了中南海仪鸾殿,于是她每天中午偕光绪皇帝等从瀛秀园门外的车站乘坐小火车到静心斋用膳、憩息。李鸿章“进献”小火车这一招果然奏效,不久慈禧太后就批准了他关于“兴修津通铁路”的奏请。
西苑铁路运行了十余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京西逃,这条御用铁路也遭了殃。
袁世凯曾在静心斋鸣枪召唤侍卫?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十月,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将北海静心斋修葺一新,作为北洋政府外交部宴请宾客的地方,他时常到静心斋会客、设宴。
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十二月,袁世凯下令取消民国,复辟帝制,由此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并出现了“讨袁运动”。袁世凯惶惶不可终日,不得不加强防卫,以防不测。一天,袁世凯在六子袁克桓的陪同下在北海静心斋里散步。他拄着一根藤手杖,下端包有铁皮,边走边敲,发出“梆、梆、梆”的声音。袁克桓问父亲这根手杖为何发出梆梆的响声,袁世凯问他想知道这根手杖的用处吗?袁克桓点了点头,袁世凯便举起手杖朝向天空,“砰”的一声炸响,眨眼间,数十名持枪的侍卫将他们父子团团护卫在中间。袁世凯微微一笑,令侍卫们散去。
原来袁世凯这根手杖是一支特制的长枪,所以从不离手,只要他一声枪响,全副武装的侍卫们就即刻来到他身边。因静心斋是他常来的地方,所以特别驻守了30多名侍卫,随时听命。尽管袁世凯机关算尽,但在举国声讨之中,他最终忧愤成疾,于1916年6月6日郁郁而死,此后,北海静心斋另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