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庙街的顺香神棚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是到京西妙峰山娘娘庙进香的日子。史料记载,明朝中期妙峰山始建碧霞元君祠,后被康熙帝敕封为娘娘庙,清代达到鼎盛。由于庙顶修有莲花托的金顶,从远处望去如同华盖,故有“金顶妙峰山”之称。元君祠内供奉的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也是道教尊奉的神,奉玉帝之命,正位天仙,统领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碧霞元君为女性神,可保佑婚姻幸福。
 

元君祠自建成之日起,便成为香火圣地,每年四月初一开始,香客络绎不绝。尤其在农历四月十八日元君诞辰这天,娘娘庙要举办香会,以祭祀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为中心,以酬山赛会、朝顶进香的方式,表达人们保平安、除恶魔、求子嗣的美好愿望。
 

那时候,妙峰山离城里很远,有钱人家可坐汽车或雇车去,一般百姓需坐马车或骑驴,要夜里两三点钟出发,到早上才能赶到。为解决城里人不便去妙峰山进香的遗憾,又能与妙峰山娘娘庙同期进香,人们在城里搭建神棚,供奉娘娘,比如三庙街的顺香神棚。
 

三庙街东起下斜街,西至长椿街,因有三座关帝庙而得名。我出生成长在三庙街,从儿时记事起,每年四月娘娘庙进香时,我家附近都会临时搭起一个顺香神棚,以方便周边百姓就地进香。顺香神棚由杉篙、木椽和苇席搭建,模仿庙宇的形状,中式屋脊结构,有屋檐、挑角等,占地好几百平方米。神棚分三个部分,正中央是佛堂,供奉着由妙峰山请来的娘娘神像和牌位,两侧设有桌子板凳,为进香人休息的地方。
 

顺香神棚,可是每年三庙街的一大盛事。它由当地大户人家和商业公会出面组织,如饹馇赵、切糕张、孙记铁匠铺、豆腐房、铸锅厂,以及饭铺和酒馆,其中三义诚、合丰益两家老字号商铺比较大,每到此时,这些商家都是大张旗鼓地吆喝。
 

进香前,人们将印好的金顶妙峰山娘娘庙的报子,贴在周围街道胡同的墙上。所谓“报子”,就是画着娘娘庙山门的图案,中间印“金顶妙峰山”五个大字,以示正宗。然后三人一组去各家化缘募捐,一人拿着写有金顶妙峰山娘娘庙的庙旗,两人挎着大锣到门前敲打,给多少钱不限,然后对捐钱人鞠个躬,说一声“您虔诚”。所集的钱用以神棚的各项开支,组织者公布捐款人姓名和钱数,其中大户人家和商铺是要多出钱的。
 

从四月初一到十五为进香时期,进香的人很多,各地的人都有。有许愿的、还愿的,有的献上糕点、水果等供品,有的给香钱。有的香客为表示虔诚,祈求家中病人早日痊愈,一步一磕头,脑门都磕紫了。进香时期,每天要舍粥、舍咸豆,除了给进香人,也施舍给穷人和乞丐。
 

神棚里有八个人,每人挎着一面直径有半米多的大锣,每天早中晚三次分列两行,站在神像前有节奏的敲打,祈求保平安。
 

这时,还有各种花会(也称香会)轮流表演,也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
 

五虎棍是由少年来表演的,很受欢迎。一个花脸拿着齐眉棍站在中间,五虎围成一圈进行扑打,发出棍棒碰击的声音,非常激烈;高跷最好看,表演时还不时加入高难度动作,如劈叉、打跨腿、拿蝎子、翻跟头、跳桌子、鹞子翻身等,招来一片喝彩声;老汉推车,跑旱船,都是表演者在做成车船的道具里呈坐着的姿态(因有围子遮挡人实际是站着),表演起来活灵活现;最惊险的当属武术,刀、枪、棍、剑、三节棍、十三节鞭等,动作闪、展、腾、挪,让人惊出一身冷汗。我记得当时主要有宣外小六条张家武术班和三庙街大耳胡同的刘家班;最有名望的,当属宣武门外香炉营的隋家踏车老会,各种车技表演如侧摇、倒立、车上叠罗汉等,非常好看;中幡表演最刺激,表演者将中幡托在手中,舞出花样,如头顶肘接、翻腕、后拨窝,左右肩,最难的是用牙齿接幡。
 

“文场”有小鼓,堂鼓,小镲,大镲(也称铙钹),小鼓是指挥,鼓圈用绳子挎在脖子上支在肚子前,鼓圈上挂着一面绣有普天同庆的旗子,将小鼓放在鼓圈上,大堂鼓是一人背着一人打,打出的鼓点带嘟噜,大小镲有节奏的打击铿锵有力。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这样的表演也是老百姓的一种文化享受。
 

三庙街的顺香神棚在1949年后便停办了。顺香神棚虽然停办,但儿时所见的盛况,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