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有个“面人张”

作者: 田红媛
 

 

 

关公
 

 

奥巴马
 

一揪、一搓、一揉、一捏,一小块儿面团在张会斌的手中急速变幻着,最多只用三分钟,一个活灵活现的卡通人物就能展现在看客眼前。张会斌捏面人儿已经有20多年,从最开始的玩乐兴趣,到后来的术业专攻,面人儿早已融入他的生活当中。学手艺枯燥无聊,还要不断改进,但他知苦却不觉苦,反而感受到了另一番乐趣。
 

童年乐趣成事业
 

张会斌的老家在山西,往上数几辈儿,家里全是做面人儿的手艺人,传到他这儿,正好是第五代。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小时候没什么好玩儿的东西,看着家里长辈做出的面人儿活灵活现的,心里那叫一个欢喜,张会斌对面人儿的兴趣也就此悄然而生。然而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细粮可是过年过节时才有的奢侈品,小孩子用来把玩实在是浪费,捏泥人的手法与面人儿大体相同,泥巴又不用花钱,自然就成了面的最佳替代品。尤其是红泥,黏性大,可塑性强,随便在地上抓一把,和泥的时候再和得干一些,捏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和面人儿有得一比。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会斌从小就接触这门手艺,观摩得多了,长辈的手法也学来一二,十来岁时他就能用泥巴做出十二生肖来。
 

面塑手艺在旧社会并不吃香,艺人往往要挑担提盒,“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张会斌说,自己的爷爷在民国时期就做这个,但那时靠一门手艺生存下去很难,需要走街串巷,所谓“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说的便是如此。张会斌从1993年开始研究面塑手艺,直到2004年才真正把它当作事业,以前父辈都是在县城里做,只有他,从老家走了出来。
 

离开山西老家,张会斌奔向了天津古文化街,在那里他遇到很多同样是做面人儿的手艺人,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手艺也逐渐长进。2011年来到北京后,开个工作室的想法就一直在他的脑子里盘旋,思虑再三,他决定把“大本营”放在京城的东大门——顺义。这些年虽然也在别处开了几个小店教人手艺,但总的来说还是在顺义的时间比较多,“五六年了,来了这里就不想再离开”,说到这儿,他一咧嘴,“反正我就感觉这地方挺好的,顺风顺水顺义嘛,哈哈。”
 

小小面人不简单
 

“这是橡皮泥吗?”旁边的人刚进来,看到张会斌手上一直在摆弄着一团东西,好奇地问了一句。张会斌哈哈大笑,“这要是橡皮泥还叫什么面人儿啊,橡皮泥一抻就断了,我这面可不会!”
 

张会斌说,捏面人儿的第一步就是要和面,这里面可是大有讲究。和面要用低筋面粉和糯米粉混合,这样的面有黏性,可塑性强。水要用纯净水,一是没有渣滓,二是不会像自来水一样浮白。面里要放些盐防止返潮,加些美术颜料上色,再滴点甘油以求保色。这样做出来的面人儿,不干裂、不发霉、不变形、不脱色,自然风干后,用盒子罩起来就可永久存放。目前最有名的面人儿是“面人汤”当年给末代皇帝溥仪做的玩物,至今已过百余年,仍完好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足见面人手艺之精湛。
 

聊天儿的过程中,张会斌一直没闲着,一小节儿面在他的手中变幻万千,“这东西,三天不练手就生。”捏面人看上去非常简单,但手法却有很多种,风格也大不相同,总的来说,黄河流域粗犷、大气,长江流域细腻、精致。张会斌说他刚开始做的时候也觉得难,但因为喜欢,也不觉得有什么。多方求教后,在传承祖辈手法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南方流派,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
 

“捏面人儿得掌握历史人物的特征,咱总说‘文官的胸,武官的肚’,你看那关公,肚子一挺,神态就出来了。”张会斌指了指自己做好的关公,又说起旁边的仕女,“每个朝代的审美都不一样,唐朝以胖为美,这仕女脸要圆一些,丰腴了才有那种神韵。”面塑还和美术、雕塑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美术功底根本做不好这事儿,张会斌平时会看很多理论性著作,还会和其他手艺人交流,不断改进技艺,其中的艰苦只有自己能体会,但是因为心中喜欢,也就并不觉得有多苦,反而别有一番乐趣。
 

祖传手艺不能丢
 

手艺磨得越发精湛,“面人张”第五代传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张会斌这几年受邀参加过广交会、上海博览会、北京文博会、国家美术馆展览等大型活动,很多时候都是现场表演手艺。
 

有一次参加活动,一对儿美国夫妇看到张会斌做的面人儿非常喜欢,买回去到了酒店后还想让他再做几个,第二天不惜退了机票去现场找他。“要我给做一个中国的图腾,那咱们的标志就是龙啊,我就做了,后来还用面写上了‘中国龙’三个字。他们说要把这个面人儿带回去,让美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张会斌说,大概第二年4月份的时候,这对儿夫妇又一次特意来到中国、来到顺义,拿着图片找他做面人儿,还盛情邀请他去当地的孔子学院教学,虽然因为自己留恋故土,未能成行,但他语气里还是满满的自豪感。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面塑这门手艺又开始受到了关注。古人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张会斌并不赞同这个说法。从业这些年,到现在他已经收了20多个徒弟,各大展场里、学校里都能见到“面人张”第六代传人的身影。张会斌说,“我收徒不为赚钱,为的就是将捏面人儿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面塑里包含的更多的是中国的考古、民俗、艺术,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在我们这代丢了。”
 

小知识
 

面塑,又称“花糕”“礼馍”“捏面人儿”,是在汉族民间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塑起源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但汉代时就已有文字记载,当时为民俗节日中馈赠、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明代以后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单纯的艺术形式独立存在,面塑艺人以此为生,面塑手艺得以广泛流传。面人儿造型生动,千姿百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观赏性,深受民间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