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2个人工湖让暴雨歇歇脚

汹涌雨水暂作停留,洪峰削减后,再排进河道、渗入地下
 

 

▲莲石湖(资料片)     李文明摄
 

 

大宁调蓄水库(资料片)
 

本报记者 朱松梅
 

丰台南岗洼村东,一个3万立方米的人工湖正紧锣密鼓开挖,管线直通百米之外的蟒牛河。两个多月后汛期将至,新开挖的小湖能起到蓄滞雨洪的大用处。经过数年的建设,如今,“涝时可蓄水,雨过能排洪”的人工湖已有32个,星星点点散落京城大地。
 

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心城区又地处山前迎风区,暴雨频频叩门而来。
 

“山区七成面积的雨洪已经被水库拦蓄,没有机会进入城区。”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市共有大大小小的水库88座,主要分布在京郊山区,总库容达到了94亿立方米。其余的雨洪则化作滚滚河水,排入全市425条河流。
 

河流是行洪动脉,但如果雨势过于凶猛,河水来不及下泄,两岸也可能发生漫溢。按照本市“上蓄、中疏、下排,有效蓄滞利用雨洪”的防汛排涝体系,湖泊、蓄水池、砂石坑、湿地等都属于重要的蓄滞工程。把来不及下泄的洪水暂时圈住,起到“削峰”的作用,等洪峰过后再重新排回河道。
 

大石河是房山区的骨干河流,过去几十年中,两岸遍布着农家乐、砂石厂、鱼塘、围堰,2012年“7·21”暴雨中河道曾遭水毁。2014年底,大石河完成了拓宽清淤,河滩边还修建了夕阳红、红领巾两座人工湖,总蓄水量超过21万立方米。
 

去年,本市又一次经历了暴雨考验,房山区平均降雨量达到225.2毫米,大石河最高流量也达到了惊人的每秒1080立方米。汹涌而来的洪水温顺地汇入小湖中歇了歇脚,再加上河道足够宽阔,行洪能力提升,因此没有再发生漫溢。
 

西五环附近的西郊砂石坑,眼下正静静等待它的第二个汛期。它酷似科幻电影里的大陨石坑,面积足有60万平方米。作为本市最大的雨洪蓄滞工程,西郊砂石坑绝非浪得虚名,它能够“吞”石景山区三成面积的降雨,哪怕是百年一遇的洪水,也不会涌入城区。在去年的暴雨中,短短30小时,就有近200万立方米雨水被它拦截。然而对这个大家伙来说,只能算是喝了个半饱。
 

往前数三四年,这座砂石坑还是城区的风沙源。“新中国成立初期起,西郊砂石坑长期用于采砂取石,上世纪90年代才逐渐停止。”西蓄管理处的杨连生说,采砂虽然叫停了,但巨大的坑洞裸露在外,日子一久,又成了建筑垃圾堆放点。直到被水利专家一眼看中,经过扩挖、修整,才成为城区的重要防汛节点。
 

目前,本市已经建设了32个人工湖,有效避免了城市内涝。京西永定河,莲石湖、晓月湖、园博湖散落河畔,既是水草丰美的湿地湖泊,也能起到调蓄河流水位的作用。城南凉水河,与新凤河交汇处建起了亦庄滨河公园,水面达到125公顷。小清河、哑叭河交汇处,一片浅湖浮现河畔,荷荡、苇丛纵横交错。大宁水库则兼具雨洪调蓄和调配南水的双重任务,可将永定河来水悉数吞下。
 

短暂歇脚之后,待洪峰已过,存蓄的雨洪将重新返回河流,顺流而下。此外,这些人工湖还承担着涵养地下水源的任务。“就拿海淀西冉村的砂石坑来说,坑底是由沙子、卵石组成,坑水下渗极快。”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仅需一周时间,40万立方米雨水就能全部渗入地下,为第三水厂的水源地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