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一个瑞典学者眼中的老北京:安定门

作者: (瑞典)喜仁龙
 

 

在北城墙上的两座城门中,安定门相比之下更加广为人知,它是一条南北向长街的交通枢纽,其南段称莫里森大街(原名王府井大街),北段称安定门大街。安定门毗邻孔庙、雍和宫,这里的交通相当繁忙,不过出入城门的主力是运输煤炭的队伍和士兵,营房在城门外不远处,此外偶尔还能遇到喇嘛和前来参观拜谒雍和宫的蒙古朋友。
 

城门的原初结构已经被环城铁路打破,铁路线穿门而过。瓮城被部分拆除,但箭楼两侧仍然留有部分弧形的瓮城墙,从北面望去,外观完整而壮观。与周围环境最不协调的应属一座两层的半西式值房,墙面抹灰,山墙略带弯曲。高耸的箭楼从敦厚平整的城台上拔地而起,朴素的砖壁上辟有四排箭窗,并有重檐屋顶挑出。箭楼前的护城河十分宽阔,水面倒映着箭楼伟岸的英姿,画面极为壮美。遗存的瓮城月墙和城台建于明朝中叶,但箭楼应该是后来所建,可能重建于乾隆年间,因为其他许多防御性门楼都在当时有修复;不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曾被枪炮损毁,1861年再次整修。
 

安定门城楼显得更为古旧。垂脊和中间的平坐已经开始断裂;一些立柱已经开裂并用铁箍加固,城楼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土,其本色仅隐约可见;雨季过后,杂草灌木便从松散的瓦片之间生长出来。其实这座城楼,比起南城墙上华丽的新城楼,与饱受风雨侵蚀的城墙之间更显和谐。
 

安定门城楼的规制与东直门和西直门十分相近;只是城楼在比例上略宽。城楼纵墙长26.4米,山墙宽11.5米,面阔七间(31米),进深五间(16米)。城台之上部分高约22米。墙体的厚度以及靠近墙外侧的中间层立柱的结构形式与东直门相同,而其他细节也极为相似,这似乎表明这两座城楼建于同一时期,可能为乾隆年间所建。由于木构建筑在北京容易损坏,它们很可能经历了后世修复。
 

由于瓮城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坏并有铁路穿过,其内部的景象令人十分失望。瓮城残墙端部的处理手法与东城墙的两座城门相同,都是通过一组加栏杆的台阶迂回而上,中间隔有平台;这种纤巧细致的风格与古朴简单的城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幸运的是,在瓮城的后部仍残存着一些古建筑和树木,并将人们的视线从那些现代罪行上转移开。箭楼城台的墙根下有一座小真武庙。这是个有着田园般景致的小地方,有六间独立的寺阁,小径围绕着庭院,院中的大香炉和大理石碑笼罩在墨绿色的椿树下。安定门一带尽是荒芜的沙质原野和小土屋,而这座庙宇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