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码子与京张铁路的“神秘”往事

1909年和1926年的五桂头隧道南口对比,里志牌已消失不见

 

道拨牌,表示管辖此路段的道拨房编号为124

青龙桥车站陈列的苏州码子老标志

桥志牌,〣三表示第33号桥

里志牌,〩三表示93华里

作为晚清时期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各种文物的保护工作一直被它沿线人们所重视。今年3月初,青龙桥车站的工作人员途经居庸关附近时,发现隧道南侧的山坡上散落着一块京张铁路修建初期所使用的里程标,上面用苏州码子书写着“〦〇”字样,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其实,这已经不是京张铁路沿线第一次发现“苏州码子”书写的标志了。近几年,车站的工作人员先后几次在铁路沿线发现了这种刻着神秘符号的石碑——“〦二”、“〥〩”,甚至有一块碑的正面写着“〣三上”、背面写着“〣二下”。这些看起来有些奇怪的符号到底有什么含义?工作人员咨询了多位文物专家和铁路学者才最终确认,这些石碑上书写的符号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数字符号——苏州码子。
 

京张铁路早期标志上的数字
 

均用“苏州码子”进行书写
 

“苏州码子”发源于苏州,是一种曾经在中国民间流行的数字,后被用于官方。直到20世纪初,阿拉伯数字在中国开始推广使用后,“苏州码子”才逐渐被取代。“苏州码子”计数方式大致如下:〡(1)、〢(2)、〣(3)、〤(4)、〥(5)、〦 (6)、〧 (7)、〨 (8)、〩 (9)、〇(0),为了防止混淆,有时要将“〡”、“〢”、“〣”横过来写。
 

根据《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中的记载,百年前京张铁路开通时采用的标志共有五种,分别是里志牌、桥志牌、坡道牌、放汽牌和道拨牌。
 

作为中国第一条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设计、施工、管理的铁路,京张铁路早期标志上的数字均用中国传统数字“苏州码子”进行书写,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
 

用于表示线路里程的里志牌标志位于线路一侧,下部为方形,顶部为圆弧形,上面白底黑字刻有“苏州码子”,表示该处的里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里程碑;桥志牌主要用于标记桥梁编号,设于桥梁一端,其外形与里志牌类似,也是用“苏州码子”进行书写,唯一的区别是该标志为黑底白字;坡道牌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坡度标,设置于变坡点;坡道牌与上述两种标志的样式不同,其上下均为方形,外形比前两种标志略大,该标志在用“苏州码子”记录坡度数值的同时,还用汉字标明“上”“下”或“平”;放汽牌相当于现在的鸣笛标,设置在弯道或者其他视线被遮挡之处,提示司机放汽鸣笛,警示来往行人和相关行车人员;道拨牌则是用于划分沿线各个养路道班管辖区域的界标。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后可以确定,那两块写有符号“〥〩”和“〦二”的标志是以公里为单位的“里志牌”,对应“59”和“62”,位于京张铁路59公里和62公里附近,表示该处的铁路里程。那块刻有“〣三上(33上)”和“〣二下(32下)”的标志,是京张铁路早期的“坡道牌”,表示该位置为1/33的上坡和1/32的下坡,恰好印证了京张铁路青龙桥人字形铁路的大坡道。
 

京张铁路里程计量单位换算复杂
 

众所周知,京张铁路是清朝末期修建的,那时“公里”这一长度单位还没有推广使用,不应该出现以“公里”为单位的公制里程标志,清末时期通用的计量单位应是“清制华里”。但在车站工作人员发现的几块里程标却是以“公里”为单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为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当时的里程计量单位进行分析。詹天佑先生所著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以下简称《纪略》)中,对线路里程的描述本身就使用了很多不同的单位,例如“尺”、“链”、“橛号”、“里”、“丈”等。
 

受当时测绘条件的限制,詹天佑先生勘测线路的数据均为英制单位,并以英尺为基础。《纪略》中的“尺”指的就是“英尺”,且每100英尺为一链,分配一个橛号,“橛号”在铁路修建及日后运营过程中被广泛用于标记建筑物及技术设备的位置。
 

由于京张铁路是清政府的官办铁路,考虑到国人习惯,也使用了“里”、“丈”等传统单位。根据《纪略》中的记载,京张铁路所采用的清制和英制单位换算关系与通行的方法并不一致,为1里=18链(橛号)=180丈=1800英尺,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纪略》中也明确指出,“‘里志牌’以志里数,凡十八链为一里,即一百八十丈”,由此可见,京张铁路建成之初的里志牌(里程碑)是以“清制华里”为单位的。
 

从“清制华里”到“公里”的里程标志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国时期社会各个领域开始推行公制单位,而京张铁路也已展修成为京绥铁路。
 

根据《京绥铁路规章汇览》记载,民国八年一月七日京绥铁路管理局颁布了第三号训令:“国有铁路第六次联运会议第十四议决案采用公吨公里制度议定于民国十年一月一日为实行更改日期。”京张铁路由此开始采用“公里”作为里程单位,并对沿线的里程标志进行重新布置。
 

京绥铁路管理局还将所辖干支各线的车站中心里程、道拨房及监工处位置、侧线长度等制成“英尺”、“营造尺”、“链数”、“英里”、“华里”、“公里”等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表,以便工作人员更好地熟悉换算关系。
 

这一变化的过程也恰好被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在京张铁路建成初期拍摄的《京张路工撮影》中,五桂头隧道南口的有一块标记为“〡二〇”(120华里)的里志牌。由于后来改按公里重新布设沿线里程标,因此1926年刘先觐拍摄的《京绥铁路沿线风景》里同样位置的照片中已见不到这块标志。
 

将苏州码子这种中国传统数字应用于京张铁路,体现了京张铁路是清政府官办的性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当时修筑京张铁路完全依靠国人自己的力量,不仅采用中国自己的工程师,数字也使用的是中国自己的计数方式,这些标志上的符号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京张铁路以大坡度闻名于世,詹天佑先生在青龙桥附近巧妙地采用“人字形”设计,不仅解决了火车上下大坡道的问题,也使得当时开凿八达岭隧道的长度减少了一半,青龙桥车站展出的老坡度标正是对此的有力证明;而从“清制华里”到“公里”的里程标志的变化,则很好地体现了清末民初社会的发展,公制单位的应用更是与世界同步接轨的标志。
 

青龙桥车站的这些苏州码子书写的标志,不仅见证了京张铁路的百年变迁,也让人们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去探究京张铁路的百年历史,可谓小标志折射大历史,其意义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