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来三流水可以登山健身,还能在附近山庄的楼顶上观赏天象。
村民在为三流水村的穿越步道安装指示牌。
虽然再不用翻山越岭了,村民对几辈人走过的小山路仍充满着复杂的感情。
当年600多村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山修路,今天三流水人又依靠着这条北京最长的村级人工隧道,打造起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近日,春暖花开,不少城里人到霞云岭探访神秘的三流水,北京晨报记者也来到这大山深处,听村里那些当代“愚公”讲述起他们走出“桃花源”的故事。
穿越隧道就像穿梭时空
近日,北京晨报记者一行前往三流水村探访。沿着108国道行驶到霞云岭乡政府时,距离市区已有90公里,而此时导航显示,离三流水村还有6.2公里。但村子的位置不在国道旁边,要沿着山间的水泥路一直向南行进。
随着车子蜿蜒爬升,108国道被甩在了下面。路上有不少“胳膊肘”弯,行进中要把稳方向盘,还要适时鸣笛,提示对面车道上的车辆和行人。这时可以看到路两边的山上到处是一簇簇的桃花杏花,一阵阵的香风不时从窗外涌进车内,沁人心脾。让人觉得,离“桃花源”真是不远了。
大约20分钟后,眼看着一座大山挡在前面,似乎没有路了。而转弯来到山前,却见一片开阔的小广场,一座隧道的门楼从大山里“探头”出来。隧道口旁边立着三座山石形状的石碑,中间一座写着“三流水”村名。三流水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刘建华正等在那里,他手指着黢黑的隧道口,可以看到入口处新铺的水泥,结实干净。“这就是我们村民人工开凿的隧道,1080米长,大名叫青松岭隧道,又叫云峰隧洞。”随后,一行人乘车通过隧道。随着车子向前行驶,隧道顶端的声控照明灯感受到震动后依次亮起。
刘建华说,采用声控灯主要是出于节能考虑。而这也恰好形成了一个奇妙景观,车子前方黢黑的隧道一块块被点亮起来,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穿梭时空隧道的场景。等到前方头上一块亮点越来越大,开到近前才发现那就是出口。待车子驶出隧道后,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宁静的小村出现在了面前。
几经周折隧道终被拓宽
三流水老书记刘振先说,这条便捷的道路真是来之不易。600多村民用四年时间凿通大山之后,才仅仅是个开始。“人能勉强通过了,但车辆没法过,还是不方便呀。而且隧道里经常塌方,非常危险。”
刘振先还记得1988年,他已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对全村人拍了胸脯,“在我任期内,要是这隧道拓宽不了,我党籍不要了!”他开始带领全村人拓宽加固隧道。
刘振先说,从1989年到1992年,隧道建设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村里所有劳力又投身到二期拓宽工程上来,24小时轮班倒。边拓宽,边加固洞顶,硬化洞底路面。这期间需要大量石子筑路,村里人只要有空,就自发地砸石子,小学生放学后,别的不干,也要先去砸石子。几天工夫就砸出了小山样的一大堆。
在那几年,刘振先把能用的关系、可找的熟人都找遍了,托人情找资金。眼看4米高4米宽的隧道有了模样,洞顶钢筋水泥打拱,地面水泥石子硬化,一天一个样。
1991年春天的一个傍晚,还发生过一次意外。当天村里来了电影放映队,因为进度很快,村民都提早收工去准备看电影。吃过晚饭,在那个用掏出来的山石填起的广场上,全村人高高兴兴地看着电影。突然,山洞里传来一声巨大的闷响,地动山摇。“出事了!隧道内塌方了。”刘振先现在想起当年那一幕还心有余悸,“幸亏人都出来了!所有人当时都是一身冷汗。”
半天路程缩短到10分钟
今年39岁的村民胡国栓还记得小时候翻越大山时的情景。他那时也就三四岁,自己走不了多远就走不动了,就坐在舅舅的背篓里。“舅舅背着我爬山,脚下一滑歪倒在山上,我就从背篓里滚出来了。”胡国栓说,就这样连滚带爬地行进,从早上一直到中午,才能到山那边。“现在方便了,开车也就10多分钟,就能到霞云岭了。
如今,刘振先回忆起1992年,隧道拓宽加固工程完工时的情景,感觉那时人们的喜悦不亚于隧道刚打通那一刻。那又是一个春天,东风牌卡车、解放牌卡车、桑塔纳轿车……30多辆挂着红花的车排成车队,从西向东穿过1080米的隧道开进三流水,鞭炮声中,闻讯赶来的村民,将这些从山外来的车辆围了起来。三流水终于通车了!
“那天是三流水的节日,村里所有人都来了,有些老人不能走了,叫孩子抬着过来看热闹,”刘振先说,当时这个隧道有了云峰隧洞这个名字。一位交通部门领导发言表示,一个不大村子,用十几年的时间挖透了一座山,打出了一条路,这是个奇迹,在全国也是不多的。三流水人是当代活愚公!
刘振先说,第二阶段工程结束后,隧道虽然可以通车了,但内部还需要进一步硬化处理。时间一晃来到了2009年,第三阶段工程开始了。市、区公路局出资对隧道进行加固整修。主要工作是对隧道两端的洞口进行加固,增设了隧道顶灯照明,重新铺设钢混结构对隧道进行加固,并做了防渗排水工程。另外在隧道南端修建小型停车场一处,做地面硬化处理。到2015年刘振先退休,隧道已经完全变成了一条现代化设施齐全的道路。
村民生活因隧道而改变
三流水村现任书记刘建华是老书记刘振先的儿子。今年37岁的刘建华可以说与这条隧道同龄,他目睹父亲为这条全村人的唯一出路付出了一生心血。
接过父亲的担子,刘建华开始考虑利用这条隧道为村民谋求更多福利。2016年,他又对隧道周边进行了修整,将三流水的石碑移建到隧道口更加醒目的地方。从1976年开始打下第一根钢钎,到2016年对隧道进行环境美化,40年过去了。如今,随着三流水村民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青松岭隧道成了游客驱车进山的必经之路。
沿山间水泥路开车直上山顶,登高俯瞰,小村一派恬静。“现在下地干活的路全部可以通车,靠人背,靠驴驮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望着四通八达的盘山路,刘振先非常感慨。
“有了这个隧道,红肖梨、核桃、杏等山里出的东西,运得出去,卖得掉。这山就是我们的银行了。”杨忠田说,他曾承包100亩山地栽种果树,一年就挣了四五万。2004年,他家建起了村里第一所砖瓦房。杨忠田说,隧道通车以前,山外的建材运不进来,盖房只能用石头,盖砖瓦房简直是不敢想的事情。
刘建华表示,隧道开通后,村民的生活彻底被改变了。虽然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了,但人们对那条几辈人走过的小山路仍充满着复杂的感情。刘建华也从中发现了开展旅游的机会。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当年的出山小路变成了“三水穿越步道”,受到了很多旅游爱好者的青睐。
那位曾被大人背在背篓里的胡国栓,在“三水穿越步道”附近开了一家山庄。每到节假日,这里宾客盈门、一床难求。除了登山健身外,还有不少天文爱好者,定期来到这里,在山庄的楼顶上观赏天象。
没有了选择就有了勇气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常常面临很多选择。比如出行,远处可以自驾、打车、坐公交地铁,近处可以骑单车,或者悠然地散步过去。我们从来没有面对过三流水人那样简单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开山修路,要么永远困守在山里。
选择多了,人会变得不思进取。比如父母给你买了房买了车,一次一次地给你介绍工作,为了让你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他们甚至替你做出选择。而留给三流水孩子们的选择却很少,他们的父母只能告诉孩子,要么你和我一起守在这大山腹中,要么我们一起打开一条出山的路。我们做不完的工作,孩子们接下来去做。
把三流水人比作当代愚公,是因为他们曾经和愚公一样,面对着相同的问题。大山挡在家门口,人走不出去,山货运不出去,财富也不会从天上落进三流水这个山坳里。只有开山修路,在大山上拦腰打出一个通道,把人们的希望放出去,把幸福的生活引进来。
40年前,三流水人似乎只有这一个选择。也许正是因为没有选择,人才会产生如此的勇气,敢凿山开路吧。当然,三流水人最后成功了,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延绵不绝的毅力。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回报,让自己生活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