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外慧中 定兴京绣—宫廷里走出来的国家“非遗”

文/杨艳平
 

三月,春花初开;三月,有女性特殊的节日。赏花踏青之余,心灵手巧、喜爱针线的女子会不会有将花儿绣在衣襟的冲动?出游时,穿戴上绣花衣饰,衣袂飘飘,花容月貌,更显风姿。本期“赏物”将为您呈现一项我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兴京绣。它绣面精美,色彩艳丽,工艺繁复,堪称绝世精品。心动不如行动。春光里,如果您有机会到定兴一游,记得一定要带回一件京绣作品。如若不然,您也可静坐窗前,手拿针线,绣一款心爱的女红。春色妖娆,京绣会带给您绚烂的春日感觉。
 

宫廷里走出来的国家“非遗”
 

与“苏、粤、湘、顾”四大名绣不同,京绣的名气在民间并不大,它是一支深藏宫中的刺绣技法,所以京绣还有一个名称,叫宫绣。
 

 

京绣,曾为“燕京八绝”之一,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它诞生于辽代宫廷,早在《契丹国志》中便有“锦绣组绮,精绝天下”的美誉。后来经过辽、金、元、明等几个朝代的发展。到了清代,宫中特设了“绣花局”,融合全国各地许多绣种的技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清宫刺绣,京绣便形成了。
 

其实,京绣因其繁复、华丽、富贵,早已是独树一帜的代表绣种,只是民间很少有人能够享用。清朝灭亡后,绣花局不复存在,宫廷绣工们便散落民间,带着各自的手艺形成了不同派系的京绣。
 

定兴京绣是京绣家族中的一个分支,是宫绣艺人梁枝(公元1880—1935年)一脉的家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定兴京绣传承人梁淑平女士说,宫绣技艺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因此现在留传于世的京绣珍品绝大部分出自男绣工之手,题材和式样也大多是传统的龙袍、朝袍、凤袍、文武官补子、唐卡、吉祥绣片等。上世纪七十年代,梁淑平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京绣,由于特别的喜爱和独特的悟性,最终继承了父亲的宫廷绣艺。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与发展,2014年,定兴京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绣龙袍的“盘金”绝活
 

京绣有三大特点:齐、平、亮,即线条整齐,绣法平整,色彩靓丽。这源于它独特的用料、多样的针法和规范的绣制。
 

 

京绣的用料极其考究。绣布非丝绸不选,绣线非蚕丝不可,这在其他绣种中是没有严格要求的。独特的用料,使京绣作品可以长久保存,因此,现在仍有不少古代京绣作品,作为历史文物可以在博物馆中完好保存。金线、银线的应用是京绣的另一大特点,它是用金箔、银箔包裹丝线制成,所以一件京绣作品单就成本而言就相当昂贵。
 

除了用料考究,京绣的针法也相当丰富,且变化无穷,有齐针绣、套针绣、滚针绣;平金绣、打点绣、打籽绣;盘金绣、锁绣、垫绣;纳锦、穿珠针、立体绣等等。不同的针法产生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独特的表现效果,其中“盘金绣”极能彰显皇家的尊贵,即先用金线、银线盘成花纹,然后用色线绣固在绣面上。最显精致华贵的针法要数“平金打籽”绣,这种针法或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或结籽于其上,极显精致与华贵。
 

对不同的具象图案,京绣也有严格的规范,如在龙袍纹饰图案中,龙眼、鳞片、毛发都要以彩线强化装饰;五彩祥云、海的针法等也都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绣工的智慧、技能必须在这一范围内予以体现,并要求针法遒劲有力、排列整洁、针针到位、毫厘不苟。梁淑平说:“绣工只有与画师默契配合,方能达到绣艺的最高境界。”严谨的绣法使一件龙袍制作下来,需8个绣工绣上500多天。现在北京故宫内挂的喜帐、窗帘,还有喜垫等,都是定兴京绣的作品,为了完成这批刺绣任务,他们从2001年到2003年整整绣了三年。
 

传统与时尚结合受青睐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定兴京绣也紧跟时代步伐,走在时尚前沿。为此,梁淑平的京绣公司将传统纹样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开发出许多新品,推出了民族服装、中式礼服、披肩等现代京绣服饰,还有壁挂、靠垫、箱包等手工艺品上千种,在保持尊贵典雅风格的同时,又展现出端庄时尚的品味,极受人们的喜爱。
 

如今,梁淑平的刺绣公司已拥有上千名绣工和专业的设计团队,每年都会有大批的京绣作品问世。公司已成为河北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保定市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保定市巾帼创业手工产业基地。今年,政府还将支持他们建设一座京绣博物馆,传承京绣文化,展示京绣历史和成就。在近日河北省发改委发布的河北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定兴非遗小镇也名列其中。
 

梁淑平说:“定兴京绣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绣工,时间和耐心是不可缺少的,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学习刺绣,一年左右懂得基础,三年左右才能独自完成作品,没有一定的毅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像一平方米大的唐卡,没有几年的功夫,想要拿捏如此复杂的绣艺是不可能的,只有长期的训练才能游刃有余。”
 

如今,皇室早已不复存在,但京绣技艺仍在传承与发展。随着中国传统中式婚礼和中式服饰的兴起,京绣必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