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砖窑到国贸 北京国贸建筑群记载CBD历史变迁

 

 

“大北窑”——不知如今的北京城里还有多少人用这三个字称呼它,或许常挂在嘴边的更多是国贸或CBD。相信很多老北京人都知道,国贸一带早年被称为“大北窑”,最初只是侵华日军在此建的一个“砖窑”。如今,目前全球知名、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屹立在此,成为琳琅繁华、叱咤资本的京城“另一面”。有人说,国贸建筑群是一张世界名片,是大北窑变迁及CBD历史变迁的见证者,甚至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国建筑业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
 

国贸一期 国外精确到螺丝 我们还在“垒砖”
 

时尚的咖啡色,万千块玻璃拼接而成、高156米的国贸一期在大北窑拔地而起的时候,对于这个洋气的“大家伙”,周边居民曾经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但对于参与国贸一期建设的人而言,对这个“大家伙”的感情却是骄傲、激动和满满的压力。 “1985年,建国贸一期时,我们国家施工企业实力还不够强,国贸一期,我们只是参建者,是跟着人家外国人后面干活儿的。”据原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国贸一期项目调度员常本宏回忆,当年国贸一期建设时,大北窑南侧是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侧是个洗衣机厂,东西则是荒地和一小片矮矮的居民楼,没有丝毫的“大都市感”。
 

常本宏告诉北京晨报记者,由于当时各方面实力都还无法和国外同行相媲美,因此当时的国贸一期总承包商为法国SAE公司,中建一局仅是国内主要分包商。
 

“当时,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国外都比我们先进很多。当我们还在辛苦地做着预算,人家已经可以通过‘方块化’的管理模式,准确把控施工进展;当我们还在用过去农村盖房垒砖的方式盖楼、不知道什么是石膏板时,国外已经可以精准测算出固定每一平方米的石膏板需要18颗螺丝了。对于中国建设者来说,这种‘刺激’可想而知。”常本宏说,那时候,每个参与国贸建设的建设者大概都曾在心里问过自己,“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呢!”
 

尽管如此,1990年8月,国贸一期竣工,常本宏所在的中建一局施工队伍还是胜利完成了分内的任务——结构、装修和机电设备安装,创造了月平均交工近1万平方米的先进速度,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标准,17位专家鉴定后确认,综合施工技术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记得当时,外方投资者、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副董事长、马来西亚的郭鹤年先生,察看全部工程后高兴地说,‘很美,很满意,没想到干得这么快、这么好’。”常本宏回忆说,听到这样的肯定,所有人都激动不已。“那可是大伙儿经过43个月、13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换回来的呀。”
 

不过,常本宏和参与国贸一期建设的建设者们深知,参与国贸一期建设,除了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施工技艺,最大的收获是思想、思维上的冲击和洗礼。
 

国贸二期 最快2天建一层 提前4个月封顶
 

1999年9月,一幢刚封顶不久的高层钢结构工程赫然耸立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东北角,与国贸一期高层遥相呼应,这就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二期。“和一期‘分承包’的角色不同,国贸二期,我们角色已经变成了‘主承包’。”国贸二期工程相关负责人忍不住向北京晨报记者骄傲地感慨道。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国贸二期办公楼高156米、共39层,是当年京城的最高建筑,包括主楼、中式花园和地下4层的地库三部分,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主楼的主体采用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加外围全钢框架相结合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不规则、角度变化多、垂直度要求精确,施工难度相当大。
 

比如,在基础施工中,由于基坑周边密布各种管线,无法做护坡桩。他们开动脑筋,一连做出了五个支护方案,最终采用了深基坑侧壁由两道钢结构支护、一道锚标锚固的办法完成了深基坑支护。
 

“同时,为了配合核心筒加外围全钢框架这一主体结构的施工,我们投入使用了全国最大的、第一台国产内爬式塔吊。随着结构的升高,既解决了吨位问题,又解决了场地狭小的问题。”该负责人称,这就大大地加快了施工速度,最快时达到了2天一层的速度,这是国内最快的施工速度。
 

最终,国贸二期于1998年9月8日提前4个月结构封顶。
 

谈及从分承包商到主承包商的华丽转身,还有一小段插曲。据国贸二期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二期工程之初,业主只给了中建一局集团四公司土方开挖(一标)和地库结构(二标)两个标段任务,主体结构和装修任务的三标是采取国际招标的形式。
 

“当时,招标的标书只青睐于日本大成公司、法国的SAE和布依格、香港的保华公司。”这位负责人回忆说,1997年初,国贸二期项目经理部还在承建地库结构时,业主代表就断言:中建一局四公司根本无法按合同工期完成地库结构施工,“他跟我们打赌说,如果我们能按合同工期做完,他就奖给我们100万元。”
 

5个月后,杨耀辉经理率领着他的团队以提前一个月的时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位业主代表便不得不郑重地宣布,将三标任务给中建一局四公司,这样中建一局就揽下了国贸二期工程的主承包。
 

■历史故事

大北窑曾是侵华日军建的“砖窑”
 

建外SOHO、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国贸一期、二期、三期……如今聚集着北京大量地标性建筑的东三环国贸,曾被老北京人称为“大北窑”。
 

据记载,1939年侵华日军在此地建砖窑,其中最大的一处在北边,远近居民常以“大窑”为地标来明示位置,久而久之就被叫成了“大北窑”。细心的市民在翻看北京地图时一定会发现,北京很多老地名中都带有一个“窑”字,大北窑就是其中一个。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北窑地区周边都是大批工业厂房,多以机器制造为中心,所以,人们都把这里称为“铁十字”。由于当时唯一一条通向大北窑的东西走向的长安街不足现在的三分之二宽,每当早晚高峰时就会十分拥堵,“铁十字”也因此变成了“堵十字”。
 

如今,“铁十字”、“堵十字”早已不复存在,被北京商务中心区取而代之。每天,各路公交车始发终到大北窑,穿着光鲜亮丽的上班族在这里分流四散,随着车流人流融入新一天的生活。
 

国贸三部曲
 

一期
 

中国第一个城市综合体
 

●高度156米
 

●建筑面积42万平米
 

●1990年8月竣工
 

二期
 

中国21世纪智能型写字楼
 

●高度156米
 

●建筑面积13.2万平米
 

●地上39层,地下4层
 

●1999年9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