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峰山俯瞰燕落村
原燕落古城旧址
陈凤生
在碧波荡漾的密云水库北岸,巍峨的云峰山脚下,有个依山傍水的秀丽村庄燕落村。
耸立在村后的云峰山,脊纵隆起,浑朴天然,极像甲骨文中的“幽”字。山峰撑起了深邃的天空,山顶上牧放着朵朵白云。建于隋唐时期的古寺超胜庵,相传是燃灯古佛的道场。孤石之上,绝壁之巅,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三十多处摩崖石刻,为北京地区摩崖石刻之最。这些石刻笔力遒劲古朴,石刻中有篆书、隶书、楷书等多种字体。最著名的有“云峰山”、“尘外赏”、“灵境”、“棋盘石”等。经专家考证,这些摩崖石刻,大多是唐、元、明、清时期所为。清代兵部尚书范承勋,到云峰山游览,欣然写下了《咏云峰十景诗》。走进云峰山,你会感受到云峰山悠久而神奇的历史。静心领悟,默然无语的岩石,仿佛凝固着上千年的晨钟暮鼓,松涛阵阵,似乎是绵绵不息的诵经之声。
山脚下的黄土坎、燕落村一带,“前有照,后有靠”气候温润,日照充足,地层含有丰富的麦饭石,非常适合鸭梨树的栽植。其栽植历史始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每当阳春三月,一夜春风吹来,满山遍野的梨花开了。梨花似海,一朵朵梨花俏绽枝头,一簇簇,一片片,开满枝,映满坡,犹如雪之洁、玉之质、云之奇。秋天金黄的鸭梨缀满枝头,果皮金黄,灿灿生辉。梨果核细小,肉厚香脆,被誉为“梨中之王。”清乾隆皇帝对黄土坎鸭梨情有独钟,大臣刘墉撰《鸭梨赋》赞之。如今,昔日的“皇家贡品”早已走进寻常百姓之家,变成了富民强村的“摇钱树。”
坐落于山水之间的燕落村,是密云第一大村。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燕落村原名燕乐,为燕乐县治所。燕乐县始建于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古城遗址为长方形,南北稍长,东西较短,全城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墙体为粗砂黄褐土夯实。1980年距地表两米深处发现几处汉代砖室墓,出土有汉代绳纹瓦、灰陶罐等文物,充分证明早在汉代,这里已经成为聚居区了。
东魏元象元年(538年),由于杜洛周起义的打击,远在古北口外的安州及所领的3郡8县内迁,除安市县置所在燕乐邻村黄土坎村外,其余的全部迁至于燕乐城内。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在密云地区置檀州,治所即设与燕乐城内,辖密云、燕乐两县。唐长寿二年(693年),檀州治所始迁今密云城。时燕乐建制仍在,直到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废燕乐县入密云县,改为燕乐庄。由于“乐”与“落”发音接近,逐渐演变为燕落村。
其实在燕落村南几里处,还有一座更为古老的城——共工城。北京民间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而在密云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先有共工城,后有北京城。”人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共工是谁?共工为何来到密云?共工城又在哪里?
共工氏部族原居住在陕西渭水流域,属于炎帝族的一支,共工姜姓氏族和黄帝姬姓氏族,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稍早时期,一同向东迁移至中原地区,最终都发展为强大的部族。“共工”不仅出现在三皇时期,而且也出现在五帝时期,并伴有怒触不周山等许多神话故事。如此长的历史跨度,共工当然不会是同一个人,但却又同名,这又如何解释呢?在原始社会时期,民族个别成员,尤其是作为氏族部落首领的成员,他们的称号往往与该氏族部落的称号是同一的。王献唐在其《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中,作出了合理的阐述:“共工既为称号,其子孙世袭其技,亦以共工呼之。……皆可呼为共工。”这种解释既符合人类进化过程的特点,也符合我国古代的文化习俗。
历史传说中的共工氏族尤擅治水,故又有“水神共工”之称。《史记》记载:尧舜时期“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当时的洪水之灾,波浪滔天,经久不息,无数生命被洪水吞没。灾害最严重的是黄河下游,各部族都希望把洪水治下去。共工氏族利用筑堤挡水的方法,目的是既防洪又要农耕,河流未能疏通,洪水依旧泛滥成灾,共工治水最终遭到了失败,结果一部分共工氏族,被舜流于幽陵。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密云古称幽陵、幽州,共工迁徙于此,在潮白河冲积成的燕落盆地,修筑了共工城,教会了当地人农耕稼穑。据唐朝《括地志辑校》记载:“共工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志传之,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
原密云文化馆副研究员王家声,是土生土长的金沟人。在他的《共工城和方城县遗址》一文中说,在燕落村南八华里处原有一金沟村。村东南石桥外百步许,有一座方型土城,为远古时期的共工城,村民沿袭称之为“土城子”。该城四边各长约五六百米,高约十余米,系黄土夯实而成,未见砖瓦。城南有百余亩沼泽地,古称“莲花池”;西是一条聚溪而成的小河,南流入潮河(古称鲍丘水);城南的沼泽和城西的河漕,显然是远古先民挖土堆城的遗址。在平坦的土城子上面,辟有四五十亩耕地,历代种植庄稼,1958年修建密云水库,共工城被水淹没。几年前金沟村移民凭着记忆,手绘了一幅珍贵的金沟村和共工城遗址地图。
2008年北京电视台《魅力科学》栏目,作了一期《寻找共工城》专题节目,著名的上古史专家王大有参与其中,他经过多年的考察、走访和调研,在其《中华源流》著作中确认:共工城在北京市密云燕落村南。时间过去4100多年了,共工的后人又去了哪里?据史书记载,共工后人为了避难,改为龚、洪两姓,譬如《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龚、洪两姓均含有“共”字。从共工城位于密云这一重要证据来看,密云是龚、洪两姓的发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繁,居于幽、燕的龚姓氏族,一小部分留在原籍,大部分龚氏族群,从北方迁移到南方,并开枝散叶,流布世界。近年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龚姓、洪姓族人,在联合国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龚巧玉带领下,多次到燕落村谒祖寻根,挖掘共工文化。
共工城沉睡于万顷碧波之下,燕落古城也已被岁月尘封,守望古城的燕落村,向人们讲述着沧海桑田的历史,怀揣梦想行进在未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