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园的“牡丹伺者”—— 高岚

 

高岚经常拿着书籍,反复地辨认、记录,仅一个开花季她就独自校对了近百种牡丹和芍药。
 

 

储存花粉的离心管放在冰箱里冷冻,每支离心管里的花粉可供100多朵牡丹授粉。
 

 


 

采集花粉要在花蕾长成还没有开放的时候,这时的花粉没有污染。
 

 

与师傅们相比,高岚有了基本的科研设备,可以进行相关的研究。
 

 

为了解决牡丹品种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问题,她对牡丹的花、叶详细形态特征进行扫描记录,花瓣按层数拆下,正反面扫描,少的有十几片,多的有300多片。
 

 

5年来,高岚的课题共收录335个牡丹品种资料和上百种牡丹品种的信息与数据分析,为公园今后牡丹引种、育种提供了依据。
 

眼下正是牡丹开放的季节,也是高岚最忙的时候。她不仅要采集花粉、辨认品种、收集样本、分析数据、人工授粉,人手不够的时候还要到景点值班,看护盛开的牡丹,提醒游客别弄伤花卉。
 

景山公园种植牡丹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元代。20世纪50年代,公园聘请山东菏泽人王文德师傅来园养牡丹,20多年他收了5个徒弟,其中朱淑云是行里鼎鼎大名的“牡丹仙子”。北京女孩高岚2008年从北京农学院毕业分配到景山公园,有幸分到了朱淑云师傅的组里,并很快发挥了作用。
 

刚来时,许多东西都是师傅们手把手教,但遇到科研课题就麻烦了。采集的数据汇聚上来,老师傅们不知道怎么整理,更不会运用统计分析,在课题后期的论文阶段,没有数据分析就缺少有力支持。这就给大学毕业的高岚提供了用武之地。
 

朱师傅教高岚完成的第一项工作是辨认品种。景山公园的牡丹品种多达559种,很多品种之间的差异非常小,而牡丹的花期只有一周,能体现品种特征的时间更短,鉴定工作通常都是在工作之余进行。
 

“对于我们景山公园来说,有个重要工作就是牡丹的杂交繁育。自然杂交的品种太少,人工授粉杂交就要求父本比母本先开花,好取花粉。我们在开花的季节对每株含苞待放的牡丹花蕾套袋、收集花粉、进行冷冻,然后对花朵的每一个花瓣扫描、存档,每个月对收集的花粉做一次活力的监测。去年收集的花粉,这个月检测时还有10%有活力,说明今年可以用于人工授粉。我想如果找到能让花粉保持更久活力的方法,不受开花期影响,就能培育出更多的自育品种。”
 

高岚想要为园内牡丹建一个大数据库,她已经把师傅们手写的笔记全部电子化,保存到电脑里。她还想为景山公园的2万多株牡丹都做一个“身份证”,可以定位,这样不仅在每年展览时挂牌更精准,也不会担心因为移栽失去品种信息。然而实现这些意味着她要做大量的基础数据采集工作。让她尴尬的是,在采集过程中,经常有游客误认为高岚在攀折牡丹,对她大加指责,她也只能耐心向游客解释。为此,她尽可能早来晚走,每逢开花季,她就放弃休息,连续上班近40天,收集了上百种牡丹花、叶的电子扫描资料。
 

“一株牡丹种下去,要到五六年后才开花,每年也只能生长几厘米。牡丹虽是木本,但每年长出的新枝十分脆弱,大些的风雨就能将其折断。有时游客可能只是背着的包,回身不小心碰到了,就可能把花折断。新枝碰折了,它下面的老枝也就废了。景山公园的牡丹大多几十年,还有上百年的,就因为游客不小心碰折新枝而没用了,真可惜啊。”
 

本报记者 程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