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锣鼓巷“瘦身”迎游客

 

 

灰墙,青瓦,木牌匾,古色古香的南锣鼓巷迎来升级改造后的首个五一小长假,接受四方游客的检验。经过一场“大刀阔斧”的自我整治,各种低端业态退出南锣鼓巷,更多主打文化创意和老北京特色的店铺出现,文化味儿的回归,让古老街区焕发出新活力。

经过去年年底的封街整治,如今的南锣鼓巷已经“大变样”。曾经凹凸不平的砖头路变成了平整光洁的青石板路,店铺的外墙铺上了青砖,五颜六色的招牌被古朴的木牌匾取代。

不仅穿上了古朴的“新装”,南锣鼓巷也实现了大“瘦身”。商户数量从235家减少到154家,臭豆腐、酸辣粉等低端业态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吹糖人儿、捏面人儿、鼻烟壶等老北京民俗文化体验馆和更多有创意的国货商店。

前天,市民陈芳带着来京度假的泰国朋友到南锣鼓巷游玩,重整后的南锣鼓巷让她眼前一亮。“道路更宽了,风格更统一了,有品质的商铺也更多了。”她和朋友在新开的鼻烟壶体验店里了解鼻烟壶文化,欣赏内画制作过程,“朋友很喜欢,特意买了鼻烟壶作为纪念品。”在她看来,民俗文化的展示让南锣鼓巷之旅有了更多的趣味。

记者假日期间探访发现,南锣鼓巷的主街上,主打文化创意的商店和民俗文化体验馆备受青睐,文艺青年们挑选着造型各异的小物件,孩子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指导下吹出属于自己的糖人儿。“别说小孩子了,很多大人都是第一次体验吹糖人儿。”吹糖人儿的王师傅说,假日期间,自己每天可以卖出200多个糖人儿。

记者看到,南锣鼓巷南口的两个小吃店已“变身”为南锣民俗文化馆,北口的一家火锅店如今举办老北京民间艺术展。此前由于齐门售货被掩盖的文物“水准点石碑”、“万庆当铺”的夹杆石都露了出来,老街区又原汁原味地回来了。

谈起南锣鼓巷的改变,南锣鼓巷商会会长徐岩深有感触。“曾经的南锣鼓巷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每一家文创小店、小餐馆都特别有意思,形象非常好。”徐岩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8年,南锣鼓巷走出了一条业态上升的路线,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南锣鼓巷的游客越来越多,商户们也蜂拥而至。然而“劣币驱逐良币”,利润丰厚的小吃店渐渐挤走了富有文化特色的小店。

2011年后,南锣鼓巷几乎从曾经的特色街变成了“小吃一条街”,商户由最初的50多户增加到200多户。面对业态下滑,南锣鼓巷也经历了多次治理整顿。“特别是2014年,整治力度很大,关停了76家商铺,但每次整顿完以后就加倍反弹。”徐岩说,巨大的客流量和杂乱无章的环境让南锣鼓巷不堪重负,去年五一前夕,南锣鼓巷主动申请取消3A景区资质,并暂停接待旅游团。

南锣鼓巷亟待转型升级。徐岩认为,为了根本性地实现业态提升,需要商户们打心眼儿里理解支持南锣鼓巷的转型。从去年4月开始,他挨家挨户地走访街区商户,“少的谈了5次,最多的谈了十来次,最终大家达成一致开展自我整治。”

去年10月到12月,南锣鼓巷主街进行封街改造,无照经营的商户被取缔,一照多店的商铺改为一照一店,餐饮由以往的6成减少到4成,文化体验业态比重增加。“南锣鼓巷的目标是以文创为主体,以原创为特色,引领世界商业街的潮流。”徐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