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书院历史 探访京郊延庆“冠山书院”

 

 

 

教学楼前的古榆树。 

 

说起书院,今人或许有些陌生。其实,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当时,最为盛名的四大书院为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与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咱们京郊延庆地区的书院,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历史较短,即便如此,曾经的冠山书院就发轫于清代中期,算起来至今也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奇特的“三柱联”

在一个天高云淡、落日余晖的傍晚,恰好路过久负盛名的“冠山书院”门口,一个新近修葺一新的仿古牌楼映入眼帘。透过那一缕缕夕阳的斜射,门楣上“冠山书院”那四个遒劲有力的蓝底金色大字,不禁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也昭示出一种丰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柱廊上还书挂着清翰林院编修(后为山东巡抚)吴荫培撰写的古上联:“云开上古,山抱居庸,广野走古城,试看佳气葱茏,天然屏卫。”由于下联佚,所以今人和对了两柱下联:一是高长海先生撰写的左下联:“奎曜杏坛,德昭庠序,群贤弘慧业,惟愿淳风绍续,化育英才。”另一个是王永川先生撰写的右下联“基肇泰元,经传绛帐,后人续薪火,乐见甘霖滋润,无限锦程”。新奇的三柱楹联,形成了一处独特的文化景观,让人浮想联翩。仔细品味着三柱联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欣赏着门厅上悬挂着的木质雕花镜框的水银镜,吸引着我不由自主循着岁月的脚步,轻轻叩开“冠山书院”的那扇历史大门……

书院的历史演绎

清乾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54年的冬天,芮泰元代理延庆知州,劝捐白银五百两,修缮学宫之后的十二间东西斋房,倡导修建了书院。第二年,芮泰元正式就任延庆知州,又通过乡绅贾商再次劝捐白银五百两,并将书院移到崇文街(现杨家胡同),因县城北边17里有座高耸入云、峭壁千仞的冠帽山,于是,书院遂取名“冠山书院”。此举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立即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与赞许。当时的宣化府(即今天的河北省宣化市)也紧随其后,建起“柳川书院”,所以说:“冠山者又为柳川之根荄”。乾隆二十三年(1758),芮泰元调到昌平任知州,又在昌平建立“燕平书院”。可见,就北京西北这一区域建立的诸多书院来说,延庆“冠山书院”创建最早。冠山书院属于延庆州设立的学校,当时各乡私塾学生只有经过考试,合格者才能进书院继续读书,采用个别铭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或议论时政,乃为准备科举的场所。据史料记载,延庆历史上的许多举人、进士,大都出自于冠山书院。后来,继任的几位知州相继修缮了书院,并给书院添置学田并出租,又劝捐了一些钱文,借给商人,收取利息,所获租金与年息均作为维修书院、教师酬金、馆课奖赏以及各种杂用等办学的经费。诸如这些倡建与修缮事宜,乾隆二十一年(1756)芮泰元撰《重修延庆州冠山书院碑》、道光八年(1828)周启瑶撰《重修冠山书院并原设经费记》、道光九年(1829)吴增嘉撰《冠山书院续立经费碑》、同治十三年(1874)李葆贞撰《重修延庆州冠山书院碑记》这四块碑文当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时下,这四块碑文已经被移至一起并保护起来,在校园东北角修建成了一个整体呈“L”形的碑林长廊。仔细揣摩古朴古韵的石碑石刻,品读书院初建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兴衰变迁,欣赏反映“妫川八景、闻鸡起舞、铁杵磨成针、精卫填海”等传说故事的碑廊彩绘,以及至今一直沿用的院训“诚、敬、敏、毅”,真切感受到这一厚重的人文景观仍然在不断昭示着冠山书院的历史文化气息,传承着冠山书院的宏大的办学理念。二百六十多年来,书院数易其名。1903年开始倡导新学,书院亦改为延庆州高等小学堂。学堂分为内外两院,内院讲堂可容六十人,外院讲堂可容三十人,共计十二间,教董(教师)住室、客厅、饭厅共十五间。当时,学堂常年进款纹银八百二十二两,制钱二千一百五十吊。光绪二十八年州牧(即知州)周文藻委任永宁人池光宾主办学务,聘请精通古文、擅长数学的旧县举子袁华林为堂长(校长),共举善事,筹集巨款,不辞劳怨,前后七年之久。虽然六易州牧,学款却很充足,学务也得到更大的推广,知道的人们都是敬佩有加。后来,学堂陆续又改为延庆县第一高级初级两级学校、延庆县立城关完全小学、延庆镇工农兵小学、延庆小学。1998年,改称为延庆县第一小学至今。

见证古今的大榆树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当中还有一棵枝繁叶茂、无法考证年代的大榆树,据说已经有上百年之久,需要好几人联手才能环抱过来,现在仍然不断冒出新的枝叶,真是人杰地灵,似乎书院的灵气正在佑护着新一代的学子们,也让我这个不惑之年、整日废寝忘食爬格子弄文字的苦行僧,顿时感受到了一股股清新自然的青春气息,好似一簇簇活力四射的激情在内心腾起燃烧,顷刻间感觉年轻了不少。

正是如此浓郁的文化积淀,让百年书院成了我心中的一个圣地,也很庆幸自己能够清净地在书院里自由浏览。或许是远离了平日里的喧闹,我忽然有了一种从心底的敬慕之感。站在书院门前,内心静谧,浮想联翩,自己似乎忽然之间已经穿越过历史的时空,融进了鸟语花香的读书圣境,感受到一股悠远的书香在四周飘逸缭绕。闭上眼睛,我好像也摇身一变,身穿长袍马褂进入了手捧线装书、摇头晃脑吟诵之乎者也的往日书院,一起与负笈千里、慕名而至的莘莘学子们畅谈议论,切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