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千佛崖被誉北方张家界: 一片崖千尊佛一座山百样景

 

 

东方石窟佛像。 

 

石刻造像。

 

 

大肚弥勒坐像。

平谷区的东北部是偏远山区,那里群峰环绕,山势壮美,自然风光迷人,生态环境一流。惊鸿一瞥多次,都不曾真正驻过足,常引为憾事。近期一次不经意的造访,身心均留下了难忘的震撼。

一座山 百样景

千佛崖,位于黄松峪水库以北的群山之中。并不宽阔的环山公路偶尔在两侧高峰的衬托下愈显窄促,多个峰回路转,来到一片开阔地带,右侧山峦便是有着千尊佛像的地方。

据平谷官网资料记载:1998年,山下村民上山时偶尔发现石壁上刻有佛像,数量达到千余幅,山中还有一座古寺观音阁,当地村民就给此山命名为千佛崖。千佛崖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考察组誉为“北方的张家界”。

山风剪剪,花笑虫鸣。踏着水泥质、铁质、木质台阶,以及飞跃山涧的石质拱桥向上攀登,悄然欣赏山景。这里的砂岩峰丛峰林地貌景观蔚为壮观,峰体形态神奇多姿,峰林峰柱变幻万千,单面山、墙状山、塔状山、孤峰叠峰屏立,峭壁线条刚直、棱角分明,体现了中国北方山体的阳刚之美。

路边有溪流自上钻着石缝迢迢而来,水来自裂隙泉,十分清澈,看山的村民偶尔过来清洗蔬菜。裂隙泉西侧山峰上建有观音阁,三层阁楼式建筑,坐南面北,嵌于山体间。路边大石上有村书记陈玉舒的题诗:“红泉秀水谷,崎峰耸云间。林荫遮天日,脱凡进仙府。”以及唐人赵嘏的《寄山僧》:“云里幽僧不置房,橡树藤叶盖禅房。朝来逢着山中伴,闻说新移最上方。”

逢岔路口,顺着标识往千佛崖方向前行,开始真正的朝佛之旅。一段非常陡峭的铁质栈桥,攀爬得有些心跳,左侧岩石上有水流成瀑布飞泻而下,气势夺人,听说它在冬日里会形成冰瀑景观。

山上密林幽深,空气清新。路边石上又见多首诗刻,如“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以及白居易的“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都是应景之选。

一片崖 千尊佛

前方,由北向南的路向东调转了方向。南北山崖壁立,中间小路高耸幽远,仿如天梯。正疑惑佛像到底在哪儿的时候,有人喊了声“有佛!”于是停下查寻,果真看到山崖壁上几尊线雕像,束着金冠、呲目威视,像是护法金刚。随后,一组、一群……众多佛像一一出现,均是直接在参差的崖壁上刻画的形式,刀法圆熟、简朴舒朗,艺术品质较高。光头罗汉和络腮胡须、带有异域特征的罗汉像数量很多,衣袂飞动,神态万千,面部的雕刻最是生动。佛像未有任何染色,显得素朴自然,四周祥云缭绕、莲花朵朵。

再高处,是一组组浮雕的佛像,大耳垂肩,前额鼓凸,脸型更显圆润饱满。手持芭蕉叶的,应该是芭蕉罗汉了,一明显骑坐在千年鳖鱼之上的,莫非是过江罗汉?众佛们姿势各异,神情脱俗,坐骑以仙鹤、祥龙、灵龟、大鹏鸟为主,雕工尤为细腻逼真。映衬内容丰富,似在阐释一个个佛教故事,显得意义深邃。

随后是若干尊头顶佛光的菩萨像,双目微闭,神态安详。路上方,密密麻麻地悬挂着印有经文的各色经幡,众多浮雕的佛头赫然出现在北侧崖面凸起处,光面螺发、丰颊厚唇、眼睑半垂,大大小小达数十尊,相当震撼。南侧山崖是略呈凹雕的佛像,均是打坐状,凹刻似表现在洞中的意思。头顶上方竟真有一个山洞,较高、不易攀爬,却能清晰地看到洞顶的莲花状图案。

行至崖顶,路中间是一块巨石,迎面刻着一体量高大的佛祖像。双耳垂肩、通肩袈裟、脚踩莲花,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石南侧是大肚弥勒坐像,左握布袋,右持念珠,喜笑颜开。崖脚刻有藏文六字真言等。

山巅,翠峰如簇。回望来路,真可谓陡峭崎岖。穿行在佛国盛世,被这里的恢宏神圣和巧夺天工的匠心震撼着,忘记了来路,忘记了去处。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不时拜上一拜,连呼吸都是轻的。

这是一片天清地远、气韵万千、丰富悠然,甚是险峻的山崖秘境。据说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处石刻佛像群,也有资料说,专家曾初步考证为宋辽时代佛刻,但官方未见记述。

环右侧山崖人工路而行,欣赏着莽莽山林奇景。约千米远后,见到了耸立在另一处崖顶、简易搭建的“南天门”,其下是更为险峭的石阶路。终于,带一身仙佛气从南天门回到岔路口,才知道这是一条环形的大峡谷。全程走了近4000米,超出想象。

一条沟 万生缘

返程时,闻听公路附近一条山沟内建有“东方石窟”,欣然前往。

这是一条围绕山脚开凿、占地约百亩的沟谷,以洞窟雕像的形式展现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和名人,有石雕作品400余幅。佛教方面有佛本生、观音大士、众多罗汉,文化名人有孔子、华佗、李时珍,历史传说类有愚公移山、八仙过海,也有井冈山会师等现代历史作品。

洞龛中琳琅满目的雕塑立体丰满,精致传神。面部表情温和,或低眉虔修、或慈颜带笑、或平视众生,即使怒目的金刚,威严中也似透着可爱。这些造像兼具艺术的造型之妙、禅境的祥和之美,无声地讲述着文化里的真义。

再次回程,远远地望见一座山,山顶一尊高大的金黄佛像面南而坐。同行的友人跟我讲述了一个现代版“愚公移山”的故事:这座山在当地一直被称作佛山,村民也记不清这个名字源自何时。只知道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往往感觉山上热气腾腾的,好似寺庙上空烟雾缭绕。上世纪90年代,村书记陈玉舒终于对这一现象得出科学的解读——山体中空并另藏玄机。于是带领村民历经数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用铁锤在佛山的肚子里开凿出令世人惊奇的大溶洞。

不禁想,自强不息,愚公移山是中国人的祖训。这个面积64.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000的深山乡域,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将座座荒山绝壁变成了老百姓的金碗银盏,开创出“千佛崖”“东方石窟”“大溶洞”等众多名胜。更难能可贵的是,始终不忘将纯净纯善在这片山谷中涌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