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市规划院和朝阳门街道主办的“回家·串门儿”主题展览在史家胡同博物馆开幕。
违建、开墙破洞,让老胡同变得嘈杂。外来人口聚集,更破坏了老胡同里的人文生态。
昨天,“回家·串门儿”主题展览在史家胡同博物馆举行。摸门儿、进门儿、绘门儿、修门儿、认门儿……一面面老门板,一幅幅胡同生活速写,一首首童谣,一座座老门楼,让观众认识真正的胡同文化,找回胡同生活的温暖记忆。
小男孩们在门前滚铁环,扎着小辫捂着耳朵的小姑娘在等着即将出炉的爆米花……一走进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四合院里,一扇扇大门前,几幅生动的画面把观众拉进了对胡同的记忆里。这些大门都是真实的老门板。
“这一部分的主题就叫‘摸门儿’,胡同的门前发生了很多故事,但我们距离老的家门越来越远。观众可以摸一摸这古老的门板,粗糙的质感,还有门上的铁环、鲜红的对联,能勾起我们对胡同的记忆。”布展人介绍。
“进门儿”是穿越的过程。从前院来到后院,黄色板材做成的门的效果如时空隧道一般。门梁上,悬挂着一个个色彩斑斓的立体手绘门楼。这些门楼,出自花家地小学30多名学生之手。打开每一扇小门,门后都有孩子们对胡同生活的记忆和想象。
“绘门儿”展区位于室内。设计师们从东四南文保区里精选了13组门。墙上,上面是摄影作品,展现的是今天居民在胡同门前的生活场景;下面是建筑速写,描绘了曾经温暖的胡同生活片段。
青梅弄 绕竹马
同居胡同里
两小无嫌隙
扮新娘 过家家
门当望相宜
户对便成栖。
在一幅小男孩小女孩在门墩前嬉戏的建筑速写旁,写着这样一首歌谣。歌谣下面,还写着一段话:“一个院子里的小伙伴都是兄弟姐妹,一个院子里的叔叔阿姨都是长辈亲朋。胡同的一扇门里住着千百家,也是住着一大家。”
13组门13幅画,13首歌谣13段话,点点滴滴的胡同生活片段,无处不洋溢着温暖与幸福。
“修门儿”紧邻“绘门儿”展区。这里讲述的是史家胡同45号院里垂花门修复的历程。今天的胡同里,越来越多的门因为年久失修遇到保护难题。为此,政府部门筹集资金邀请专业机构进行修缮。45号院的垂花门修缮后,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通过公共空间提升,改造了排水系统,增加了花园菜地,让胡同居民住着更舒适。
“认门儿”又回到了室外。广亮门、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窄大门、墙垣门、西式门、垂花门。展览通过图片的形式,介绍了胡同宅门的种类和形制。更难得的是,展览主办方对东四南文保区里所有宅门进行了摸底,考证了214处有保护和保留价值的门楼,在地图上进行了逐一标示。对着地图,观众就可以知道那些值得保护和保留的宅门的具体位置。
走出史家胡同博物馆四合院,展览还在胡同里继续。漫步在长长的史家胡同里,墙上不时有彩绘小画跃入眼帘,有的是爸爸骑着自行车驮着孩子,有的是一辆竹编的童车,有的是从窗户里探出的半个身子。小画旁边配的话,总能让人会心一笑:“姥姥,为什么弟弟有山楂糖吃,而我没有……”“爸爸,我们就这样永远骑下去吧”“大民妈,借您棵白菜”……
“胡同里正在开展拆违和开墙打洞治理,恢复老胡同风貌。但真正的老胡同风貌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希望通过展览来告诉观众。”展览主办方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赵幸告诉记者。未来三至五年,设计师们还将和北京工艺大学、中央美院团队一起,在东四南文保区开展更多保护项目,包括院落的改造、公共空间的改善提升、微空间的改善利用等。保护意识提高了,胡同原始风貌保护将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