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篓上一只螃蟹
◀柳叶器型《风芍药》
春末夏初,正是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节,京郊山村里不大的一块儿农田冒出了嫩绿的葫芦苗,长势喜人。葫芦地旁,是一个简陋的塑料布和木板搭建起来的小棚子,每年从4月到10月,看守葫芦的人就睡在这个小棚子里,日夜不离,一守就是20多年。
在村民眼里,他是一个怪人,他常说,自己种下的是葫芦,收获的是艺术品。信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村里人不相信,他却毫不在意。年复一年播下种子,精心守护,等待收获,虽然很多次,他收获的只是失败。
村里的人们不知道,葫芦地边的这个怪人是著名的范制葫芦艺人靳建民,人称“京城小靳”。在文玩爱好者的圈子里,“京城小靳”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范制葫芦作品以精美和稀少著称,很多收藏者求而不得。然而,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种出这些精致奇妙的葫芦,在葫芦背后,他又经历了些什么。
离群索居的“京城小靳”
所谓“范制葫芦”,是在葫芦小的时候套上一个模具,模具里面雕有图案,随着葫芦的长大,图案就长在葫芦上,葫芦成熟拆下模具,上面的花纹犹如浅浮雕,精美异常。不仅葫芦,甚至连精心雕刻的模具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范制葫芦技艺据说在唐朝就已经出现,明清时期在宫廷中备受青睐,甚至宫里还专门养着范制葫芦的把式。康熙、乾隆两位皇上更是喜好范制葫芦,专门让人在丰泽园、圆明园等地种植,还写了很多赞美葫芦的诗,这种本为养虫的器皿也逐渐变成了一种从宫廷到民间深受喜爱的艺术品。
可是,随着清朝灭亡,这项技艺也逐渐式微,民国后更近乎绝迹,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种植范制葫芦,难度非常大,技术要求高,成功率却很低,而且要付出极大的辛劳,这项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了。近几年,范制葫芦重出江湖,又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玩爱好者们欣喜若狂,这些作品有不少就是出自“京城小靳”之手。
然而,见过靳建民的人并不多,传闻中的他隐居乡野,离群索居,清冷孤傲,是一个低调到近乎神秘的“葫芦大师”。通过朋友的引见,我终于有机会到靳先生家中拜访,55岁的靳建民不苟言笑,话语不多,脑后扎的一根小辫子,显出一点落拓不羁。仔细看去,脸上的风霜,手上的裂纹,黝黑的肤色已经让他完全不像一个城里人了。
“我现在就是一个农民,一年有半年住在地里。”靳建民笑着说,因为有客人来,才换了一件比较体面的衣服,平时在葫芦地里劳作的时候,一身破衣,满身泥土,被朋友戏称“像个要饭的”。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20多年前的靳建民俨然是一位京城“顽主”。画画、喝酒、飙车,而立之年一事无成,使他不得不思考自己这辈子要做点什么。这时候,他对家传的范制葫芦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靳建民从小学习工笔绘画,师从金大均、黄均等名师,笔下花鸟鱼虫、山水仕女,栩栩如生。绘画,正是范制葫芦的基础,然后再雕刻、制模、种植。年轻时的靳建民还掩不住身上那股狂傲劲儿,看了宫廷收藏的范制葫芦,他放出话来:“我做的一定不比他们差!”
他继承了祖辈的技艺,成为范制葫芦的第四代传人,从此便走上了这条不归路,那时他没想到会有这么难,但他却已经无法回头了。
技艺在失败和绝望中磨砺
范制葫芦是在田里种出来的,每年4月播种,10月底收获,收获的那一天,便是检验这一年成败的日子,靳建民一年就等待这一天,所有的成败都将揭晓,那种隐隐的期待和惶恐,永远无法对别人言喻。5亩田地里上千个挂着石膏模子的葫芦,它们不是农作物,而是煎熬着靳建民心血的作品。
模子被小心地拆开,有的葫芦遭遇虫害,烂了,有的葫芦长成畸形,歪了,还有的因为“炸模”毁了……一个个失败的葫芦被弃置在田垄上,越堆越多,像座小山。家人忍不住地叹息,唯独靳建民表情平静淡然。
靳建民告诉我,平静是因为心已经苦到麻木了,因为这样的煎熬,他已经承受了20多年,这就是他的命。范制葫芦这项绝技注定是要伴随着无数失败,对他来说,近2000个葫芦里成功几十个,就已经是好收成了,老辈的说法更为极端:“范制千个,精品一只”。
范制葫芦要先画画、再雕刻、再做胶膜和石膏模,然后是在大田种植,最后是后期加工,这么多工艺,能一个人完成的,如今全国仅有靳建民一个人。以前,即使在宫里,也是很多人分工合作的,可是靳建民却一意孤行,坚持自己做。
对他而言,葫芦就像孩子,他喜欢一点一点看着它们从自己手下诞生,从一颗种子变成一件艺术品,煎熬的是他的心血和才华。
春天,新的葫芦长出来,似乎又长出了新的希望,谁都无法想象,他在这不大的5亩土地上,承受了多少惨痛的失败,吃了多少常人难以承受的苦。
最初,所有的农活儿都要从头学起,沤肥、翻地、打垄、施肥、铺地膜;然后育苗、搭架、掐尖、领秧;小葫芦开花了以后,人工授粉;不久小葫芦逐渐长起来了,要裁瓜,摘掉那些不适合范制的葫芦;根据瓜长的大小,把范制用的石膏模套在选好的葫芦上;再以后是防雨、防病虫害、掐秧、裁瓜、打药、施肥……
田里的活儿似乎永远也干不完。靳建民每天4点半起床干活儿,经常会干到夜里,他不愿意雇人,也没人能干得了这个活儿,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葫芦,需要绝对的经验和耐心。每天的暴晒,靳建民后背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田野里的湿气侵蚀了身体,浑身酸痛;野地里做饭不方便,他和妻子一年到头就是疙瘩汤……吃尽了所有的苦,盼着秋天收获的那一天,可是靳建民没有想到,等待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范制葫芦这项技艺难就难在,作品最终是田里种植出来,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非人力可控。有时候,是一场枯萎病,察觉稍晚点,整片田的葫芦全都被感染,眼看着快要成熟的葫芦一个个枯萎掉落,一年的劳作全都付之东流;有时候是一场大雨,雨水把上游的各种病菌都冲到田里,套上模具的葫芦感染病菌,烂在模具里……
“好几年,颗粒无收,一个葫芦也没留下来。”静下心,他苦思冥想哪儿出了问题。最后,他想明白了,做范制葫芦不但要有艺术素养,要吃得苦中苦,更要有农艺师的本事,否则难以对付葫芦范制过程中的各种病虫害。想通了这件事,靳建民放下了身段,虚心请教瓜农、农业技术员,甚至卖农药的人,到后来,他慢慢成了“农业科学家”,每次去买治病虫害的农药,他先要问清是属于哪个菌种的。靳建民如今的专业知识,技术员都要佩服几分。
少了病虫害的侵扰,葫芦的收成终于慢慢好起来。然而,在常人看来,成功率依然低得惊人。5亩地,瓜秧结的瓜算起来有10万个左右,然而适合挂模的并不多,最后成功的就更少。最好的年景,靳建民辛苦一年收获的葫芦作品,也不会超过50个,即便这样,也足以使他欣喜若狂了。
半夜听见葫芦花开的声音
20多年来,靳建民所有的范制葫芦图案都是自己设计的原创作品,“小靳葫芦”的题材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年宫廷的玩意儿。憨态可掬的小白鼠、山羊、小猪、兔子皆可在葫芦上再现,羽毛纤细生动,有的丝丝如飞,有的绒绒起伏,妙造自然,朴实天成,有匠心而无匠气。这也是“小靳葫芦”得到葫芦收藏者钟爱的原因之一。
只有心中有田园的人才能绘出这样的画面,靳建民远离都市20年,他的心里眼里只剩下一片青山。劳作的间歇,他经常会掏出本子写生,画花叶鸣虫、画猪圈里欢闹的小猪、画田边啃玉米的小狗、画啄食的小鸟与散步的野兔。
守在葫芦地边那些孤独的日子里,如同苦行僧的修炼,他几乎和外界断了一切联系,随身只带着一个收音机,偶尔听听新闻。开始有些难熬,可慢慢地,他开始享受这种宁静和孤独,他觉得自己正在和这些花鸟鸣虫,小动物们对话,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甚至能听到葫芦开花的声音。早上起来一看,果然,葫芦不但开了花,秧子还爬高了一尺多长。
每年葫芦收获之后到次年播种,有几个月的闲暇,靳建民就窝在这座远离城市的农家院里,每天绘画、雕刻到深夜。他喜欢在夜间工作。夜深人静的时刻,需要静神屏气,才能雕出那些惟妙惟肖的物象。他似乎能感受到一脉叶、一羽毛间的呼吸与起伏。正是日日夜夜与此呼吸为伴,才让他感觉不孤单,因为所有物象上的一笔一画,都在用线条的语言和他对话。冬三月,他夜以继日地雕刻,有时一个模子就要雕刻600多个小时,20多年积劳成疾,造成他眼睛严重疾患。
这样的时刻,他觉得心里充满了幸福,所有吃过的那些苦似乎都有了意义,久违的正是那种内心的宁静。城市,他已经回不去了,“以前,是一进三环路就觉得躁得不行,耳朵里全是嘈杂,心里就会很烦,如今,进五环就不行了,已然没办法进城生活了。”
靳建民说,他还是更适合做一个农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葫芦,匍匐在土地里,用体温焐热了土地,从春到秋,他把自己整个躯体装进了模具,没有选择,没有退路,一年又一年和外界隔绝,守住寂寞,耐住煎熬,只为酝酿出最美丽的东西。
这小小的葫芦,凝聚的是一个男人20多年的寂寞和坚守,还有他的绝望与幸福。
收藏范制葫芦小百科
范制葫芦
范制葫芦,又称模具葫芦、范匏,就是以范迫使葫芦依照人的意愿生长成形。范制葫芦的方法,是将幼小的葫芦,纳入刻有阴文的范模中,随着葫芦的长大,逐渐填实范模中的空间,待葫芦木质化后取出,范模的阴刻图文便在葫芦上作阳文显示出来。
●范制葫芦种类
范制葫芦有简有繁,可分为以下几种:
夹范 仅以两片木板将幼葫芦夹起来,长成后的葫芦呈扁形,这是最简易的范制葫芦。
素范 范模光素无纹,仅求葫芦的整体造型的变化,但对造型的要求非常高,轮廓线条的曲直长短的不同,体现了器物的艺术性的高低。
花范 范模刻成各种图文的形态,葫芦通过花范培育,便可获得各种人物、花卉、鱼虫、山水图案和文字及各种造型的器物。花范葫芦制成的品种最多,也最精美,如碗、盆笔筒、鼻烟壶、摆件及蓄虫具,可达数十种。
●范的种类
范的种类分为木范、瓦范、纸范、石膏范,也就是常说的木模、瓦模、纸模、石膏模,其中纸模又分为细纸模和草纸模(糙纸模)另还有布模(无纺布)。最早官模葫芦使用的是木范,用四块梨木拼制,中心挖空,内阴刻所需图案题材,优点是此模可多年使用,缺点是每模只能范一个葫芦,产量很低,此为木模。后来发展出现用五块或七块梨木旋制成模,在模外面雕刻花纹,此为阳模,然后在模具上覆泥,待泥稍干将木模中心抽出,使木模之分瓣木条依次拿出,再将泥范入窑烧制成瓦模,此模具的优点是可将一件阳木模翻制成多个瓦模,降低了成本。缺点是,有些泥范在入窑烧制时有变形。木模翻制瓦模的技术无疑提高了范制葫芦的产量。官模、三河刘、民国时期的天津模具多采取这种方法。
●范制葫芦的历史
范制葫芦的出现使古代葫芦器工艺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并在清代达到了繁荣。关于范制葫芦出现的年代,有一种说法是出现于清初。清代的弘历皇帝在他的《咏壶卢器》序中所云“壶卢器者出于康熙年间。”但据史料记载,在明代万历年间,民间就已出现了范制葫芦。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很快就被爱好艺术的康熙皇帝发现了,并被引入宫中,成为最高统治者垄断的宫廷艺术。另外,由于葫芦与“福禄”谐音,葫芦器成为富贵的象征,代表着长寿吉祥。并且,范制雕刻精致,制作精良,极富艺术性,是匏器文化的直接体现,雕刻精致的阳模或阴模也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因此,范制葫芦现在也已经成为收藏界的重要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