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气象·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是北京中轴线的一颗明珠。
 

 

紫禁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四面围有高10m的城墙,城外有宽52m的护城河,真可谓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外东路南部是皇子居住的撷芳殿,俗称南三所,北部是乾隆皇帝营建的太上皇宫殿——宁寿宫。外西路南部是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北部除皇太后居住的寿安宫外,还有英华殿等佛堂建筑。
 

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今名,蕴含天下和谐的宏旨。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来的。
 

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轴子午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每当大典之际,鸣钟击鼓,礼乐齐奏,帝王御殿升座,君临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贺,极显其尊贵和威严。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角安设十个脊兽,在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
 

乾清宫
 

乾清宫为皇帝的正寝。明永乐年(15世纪初)建成,曾数次遭焚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乾清”为乾天清正之意。
 

自明至清初,乾清宫都是皇帝治理朝政和居住的正殿。明清皇帝驾崩后都在此停棂,以示“寿终正寝”。清雍正皇帝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养心殿,但这里仍为君王理政和举行节庆大典的重要宫殿之一,清康熙、乾隆两朝曾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
 

殿内高悬清顺治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匾后为清代皇帝放置建储密匣之处。
 

承乾宫
 

承乾宫在东六宫区域,初名永宁宫,崇祯五年(1623年)改为今名,即取敬奉天意的含义,对应于西六宫的翊坤宫名。 明清两代,此宫都做为后妃的居所,其中著名的有清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以及咸丰帝的生母(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景仁宫
 

景仁宫在东六宫区域,初名长安宫,明嘉靖年(16世纪中)改为今名。景仁即大仁爱之意。明清两代,这里均做为妃嫔的住所。清代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曾住在这里,并在此生下玄烨。雍正帝的熹贵妃(乾隆帝生母)、光绪帝的珍妃也都曾居住在此宫。
 

乾清门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正宫门。明永乐朝(15世纪初)建成,曾多次被灾并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为乾天清正之意。 清代皇帝在此御门听政,其中以康熙皇帝最勤。御门当日辰时(上午8时左右),皇帝在门内中央升座,朝臣依次奏事并领受君王谕旨。 乾清门外向东西两侧展开琉璃影壁,门前陈设金狮和金水缸,门内高台甬路直通乾清宫前丹陛,为皇帝御路。
 

故宫常设展馆:
 

陶瓷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陶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远在10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华大地上发明了制陶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我国已能烧造原始瓷器。到了距今约1800年的东汉时期,真正的瓷器发明了。这是我们祖先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的光辉一页。从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到原始瓷、青瓷、黑瓷、白瓷以及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缤纷的釉下彩、釉上彩瓷器等,展现出中国陶瓷10000多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工艺史上的一大奇迹。中国陶瓷自唐代以来即远销世界各国,其卓越的制瓷技术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对许多国家的陶瓷生产均产生过深远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中国无愧于“瓷国”之盛誉。故宫博物院堪称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其中收藏陶瓷类文物约35万件,而且绝大部分属于原清宫旧藏,可谓自成体系,流传有绪。特别是经过几代专家的研究鉴定,使其具备了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次我们从中遴选出400多件精品,按时代发展顺序予以展示,供观众朋友们鉴赏研究。
 

古建馆:
 

古建馆总体区域涵盖自午门至东华门段城墙、东南角楼、东华门和銮仪卫四个部分。城墙段不设专门展览,作为古建筑的主要通道和户外环境展示的重点。角楼展区设立“古建筑木结构”专题展览,展览内容和设施主要包括:多媒体角楼影视作品;角楼测绘图纸,设置三棱锥体转动式展板;角楼建筑本体;角楼模型。东华门展区,设立“古建筑设计意匠”专题展览,分为“规划•意匠”、“内檐装修•意匠”、“瓦作•意匠”和“彩画作•意匠”四个部分。銮仪卫展区,设立“古建筑石作与保护”专题展览。展览内容分为仓储式石质文物陈列区 、石质文物保护工作室和观众休息区。古建馆将首次实现东华门城楼、东南角楼、城墙、地面展厅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生动的、视野开阔的大型展厅,东华门城楼将展出精美的古建筑构件、样式雷烫样和图纸等文物,并设计栈道直通屋顶,可以近距离欣赏东华门建筑构件和彩画;同时开放从东华门至午门的一段城墙,使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城墙的结构与建筑之美,特别是可以进入东南角楼,欣赏其构造的精美绝伦,并观看数字影视作品《角楼》;在东华门下的銮仪卫区域,将形成一个开放的石刻园区,展出一些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院藏石刻构件,使观众在城楼上可以居高临下地欣赏精美的石刻文物,在历史的氛围中徜徉。
 

书画馆: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它们同起源于原始符号,同在华夏文明的土壤中滋长。在发展中使用相同的笔墨纸砚,均以线条为基础造型手段,追求共同的笔墨技巧和抒情写意的审美意趣。虽然它们尔后成为两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前者更侧重抒写性情,后者更强调传神写照,但二者数千年来始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正因此,书画艺术在诸多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中,至今仍历久不衰,欣欣向荣。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审美意趣,在世界美术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美轮美奂,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将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青铜器馆:
 

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大件青铜器在夏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二里头时期)开始出现,到商代前期(二里岗时期)和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气势恢宏、纹饰繁褥的呈组合的青铜器。进入西周、东周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长篇铭记历史事件的青铜器,这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两个特有现象。青铜器的制造和发展,历代绵延不断,但其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在先秦时代。传说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以为传国之宝,鼎移则王朝易主。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楚子过周境,问鼎之轻重,则其觊觎王权之心,路人皆知。鼎彝或列于宗庙,或随葬于墓室,称为“礼器”,是先秦贵族等级身份的标志。这种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称为“周礼”。它对我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自汉代以来,地不爱宝,青铜礼乐器时有出土,其上威严的纹饰,雄伟的气度,深得帝王之心,被视为国之祥瑞。于是官民贡献于上,皇室搜求于下,逐渐成为皇家的重要典藏。宋代曾集宫中所藏编成《宣和博古图录》。清代乾隆年间,则将宫中藏青铜器先后编辑了《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等图录。故宫博物院现藏历代铜器一万五千余件,其中仅先秦有铭文的青铜器就有近一千六百件,精品甚多。本馆陈列,将力图展现中国青铜文化与皇室文化的内在联系。
 

珍宝馆: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宫廷珍宝,大部分是出自紫禁城内掌管营造的机构——造办处奉旨制作的,还有一些则是逢年节庆典时地方官吏的朝贡品。这些珍宝大都选用金、银、玉、翠、珍珠及各种宝石等名贵材质,并征调各地著名匠师设计制造,竭尽巧思,不惜工本,一器之成往往经年累月,其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在应用上,广泛涉及宫廷典章礼制、宗教祭祀、日用生活及休闲玩赏等各领域的活动,处处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尊严,皇家的雍容华贵与典雅,具体细微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清代宫廷珍宝在今天所承载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材质与工艺的价值,它们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是那段历史的传神写照,是民族精神凝结而成的璀璨瑰宝。
 

戏曲馆:
 

满族定鼎中原,受汉文化影响,宫中文化生活嬗变。关外“篝火观舞”、“饮酒摔跤”的粗犷娱乐形式,被更有观赏价值的戏曲替代,并成为宫中娱乐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宫廷演戏为世人了解皇家生活情景开启了一扇绝佳的窗口。内廷演戏,各朝发展并不平衡。乾隆朝社会稳定,库府充盈,戏曲活动形成高潮。嘉庆后各朝,内忧外患,经济萧条,宫中习艺人员骤减,戏曲活动转入低谷。慈禧听政,嗜戏如命,戏曲活动又重现生机。演戏除满足帝后欣赏之外,还成为一种驾驭控制的手段,通过看戏来礼遇廷臣及外藩首领,达到恩赐和怀柔之目的。同时在编写戏本时,有意加入宣扬忠孝、粉饰升平的内容,以教育臣僚、藩封,实施教化统治。帝后对戏曲的热衷,使得诸多剧种流派竞相入宫献艺,因而得以在词曲编写、表演艺术等方面融汇、升华。清宫演戏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展览依据故宫现存大量戏曲文物,从演戏机构、戏装砌末、剧本、戏台、帝后赏戏景观等方面加以展示,并遴选当年入宫名伶唱片复原播放,使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全面感受清代宫廷戏曲活动。
 

钟表馆:
 

 

我国的计时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以前一直以圭表、日晷、漏壶计时。明末清初欧洲机械钟表开始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传统计时器。十八世纪,清代宫廷即大量使用机械钟表。这些钟表以英国产品居多,亦有法国、瑞士等其它西方国家的,还有我国自行制造的。西方国家的钟表主要由粤海关监督从洋商手中购置,贡入皇宫。清代广州、苏州等地制造的钟表精品,也被贡入内廷。清宫内设置的做钟处亦奉旨制造钟表以供宫中之用。这些钟表除有打时打刻的计时功能外,还利用机械联动原理,使上面装饰的人物、鸟兽、花卉等玩艺系统不断变化,表现各种动作。它们以准确的报时、精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逗人的演技、吉祥的寓意而博得帝后们的喜爱,成为宫中珍贵的陈设装饰。在当时既是有实用价值的计时器,又是取悦于人的娱乐用具,同时也是技艺精湛的工艺品。清宫旧藏的钟表大部分留存至今,成为我院宫廷文物藏品中的重要门类。本馆遴选其中精品展出,从中可领略百余年前中外钟表的高超技艺。
 

雕塑馆:
 

故宫雕塑馆陈列在慈宁宫内,分为雕塑荟萃馆、汉唐陶俑馆、砖石画像馆、修德白石馆、佛教造像馆五部分,陈列面积约1375平方米,展品总数为425件。雕塑馆陈列的文物主要涵盖陶俑、画像砖石、佛像三大类。陶俑从战国到明代,精品叠出,前后相续,构成一部完整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享誉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等,数量上则以汉与唐居多。陕北与晋西南出土的画像石,内涵丰富,造型独特。河北曲阳白石佛像时间从北魏直至隋唐,纪年造像排列有序,使用镂空雕刻的方法,丰富了佛像的创作技法。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是明清两代皇宫,其宫廷旧藏中的永乐、宣德款藏传佛教铜造像,丰满端正,静穆柔美,体现了明初宫廷风格特点。清朝六世班禅像则是清宫藏传佛教造像代表作品。中国古代工匠虽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但受传统意识形态认识的制约,这些珍贵的雕塑作品长期被视为“器”,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故宫博物院从建院开始,就有意识加强雕塑艺术品的收藏,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通过接受社会捐赠、考古发掘、与国内各博物馆相互调剂等多种途径,丰富了自己的藏品,加之明清宫廷原有的收藏,故宫雕塑文物庋藏臻于全面系统。1958年故宫博物院曾在奉先殿建成了我国博物馆历史上第一个专题性质的雕塑馆,受到各界的关注与好评。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我们在继承传统、吸纳新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重建雕塑馆,目的是使参观者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历程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贴士:
 

开放时间:
 

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采用旺季开放时间
 

开放进馆时间:8:30   
 

止票时间(含钟表馆、珍宝馆):16:00
 

停止入馆时间:16:10
 

清场时间:17:00
 

每年11月1日至来年3月31日采用淡季开放时间
 

开始售票、开放进馆时间:8:30
 

止票时间(含钟表馆、珍宝馆):15:30 
 

停止入馆时间:15:40
 

清场时间:16:30
 

服务站电话:
 

010-85007427(午门)、010-85007428(神武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