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与中国观鸟协会联手为雨燕年度“体检” 100余只雨燕进行了环志

 

 

本报讯(记者 袁京)昨天清晨,颐和园廓如亭景区变为“医院”,30名志愿者在鸟类专家的指导下,为栖息的雨燕进行年度“体检”。体重、体长、喙长、翼长……十余项数据用于记录雨燕的生存状态,也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这项一年一度的雨燕生存状况调研工作,颐和园与中国观鸟协会已联手开展了十几年。

凌晨4点,一只只黑色的雨燕已开始活跃起来,纷纷飞出巢穴。30名志愿者用4张捕鸟网将廓如亭西、北两侧的亭柱网住。长10米、宽5米的捕鸟网由发丝般的细线编制而成,上面布满了火柴盒大小的菱形孔。网子刚刚架起,立刻就有雨燕撞来。志愿者们小心翼翼地将其取下,装入专用的白色小布袋,以免雨燕过度惊慌,并为布袋编上号码,交给测量小组。

测量小组详细测量、记录每只雨燕的体重、体长、喙长、翼长等数据,并在鸟腿上套入国际通用的鸟环,为以后观察及回收做依据,然后立即将雨燕放归自然。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志愿者们训练有素、技术娴熟。

据了解,雨燕的官名叫北京雨燕,颐和园是其在北京的重要繁殖地之一。它们每年3月至8月间迁徙至北京,主要栖息在适宜建巢的古建筑物或仿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颐和园、雍和宫、前门、天坛、历代帝王庙等地均是它们的主要繁殖地。其中,颐和园的廓如亭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每年都吸引大量雨燕在此筑巢、繁殖。

据鸟类专家介绍,从4点到8点,共为100余只雨燕进行了环志,这些雨燕健康状况良好。由于每年都是同一时间段为其“体检”,并逐年对已标记的雨燕进行追踪记录,可以逐步摸清颐和园内雨燕数量变化情况与个体生长状况。

本报记者 吴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