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石塘路村:密云首险 鹦鹉石崖 (图)

 

 

石塘路钟鼓楼遗址

古北关前月似霜,石塘岭下塞云黄。

鸣笳夜半边声起,不是征夫亦断肠。

这是明代许倓吟咏密云的《塞下曲》一诗,诗中提到了密云境内的一个重要地名——石塘路。

密云区石城镇辖村石塘路村地处云蒙山东麓,坐落在烟波浩渺的密云水库西岸,村北依白河。该村历史悠久,文脉厚重,是明代长城重要隘口之一,清代《密云县志》誉其为“密云首险”。

明朝初年,在此地建营城(北城),称石塘岭堡。城形正方,缺西南隅。城周2000多米,置四门。城内中心建钟鼓楼一座,东西分设文武衙署。嘉靖年间改设石塘路,万历年间又增修新营城(南城),北门外石匾曰:“石塘岭”,南门外石匾曰:“石塘路”。且在城墙上建有垛口,备有滚木礌石,土造铁炮。四周旌旗林立,刁斗高悬。因改设石塘路,此处成为蓟镇西协四路(自东向西依次为墙子路、曹家路、古北口路、石塘路)之一,下辖23处关寨,东自陈家口堡,西至亓连口,城段绵延125公里,负责95座敌楼的设防和兵力部署。石塘路城内,嘉靖三十年(1551)设参将。清初为都司驻守,乾隆五年(1740)改置守备,道光二十三年(1843)设把总戍之,直至城废。今城垣仍存基址,城中心尚有钟鼓楼基座。

石塘路之所以被誉为“密云首险”,因处密云西北重地,城垣周围布防严密,堪称固若金汤,尤其是城南300米处的山顶上,筑空心敌楼一座,居高临下,警告四方;城之西南1.5公里处,有南、北石城两座城堡和依山而建的长城。此段长城为全国独有的石砌长城,初建于明洪武、永乐年间,隆庆、万历年间又加修补改建。墙体均为石料构成,内填夯土,外侧叠筑垛口。敌台下垒条石,上砌青砖。蜿蜒起伏于山谷之间,与之浑然融为一体。青白石条垒砌的长城印证着岁月的沧桑,也印证着长城专家“长城就地取材”的说法。更为奇者,长城修建时是依山体走向,恰好修建在“U”形弯处,故其御敌防卫攻势朝向南方。尤为特别之处在于城墙两侧,马道以下,有一条10多厘米宽的缝隙,这在全国其它地区从未发现,更显壮美。山崖上“非仙罕至”四个大字依稀可辨,足见古人修建长城之雄心壮志。

石城的西部有重兵把守和驻防的骠骑寨堡和鹿皮关,尤其是鹿皮关,因地处降蓬山西麓,附近山崖岩石断面处有似鹿皮斑纹者,因得名。此处长城从白河东西两侧山顶直插谷底,似双龙戏水,紧锁白河。关在白河岸,控扼白河河谷。关口狭窄,仅容一人一骑通过,两侧悬崖峭壁,危岩峻险,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进”的险要关口。唐代称黑城川,于此设军驻防;城北是汹涌的白河水。所以,明代漠北少数民族取西路进攻密云,实属困难重重。从最北密云境内的长城第一道防线白马关进至石塘路需经三关(白马关、冯家峪关、鹿皮关)闯五寨(下营寨堡、石佛寨堡、高家岭寨堡、黄岩口寨堡、骠骑寨堡),才能接近石塘路。因此处地势险要,兵家必争,故明代在此地多次发生与外边的战争,如1523年俺答小王子兵犯石塘岭、明万历中期蒙古族首领诺音率兵进犯石塘路、1596年外边赶兔部犯边,虽都被守城的官兵击败,但战争也异常惨烈。对此,明代散文家唐顺之曾写下“戍楼倚月横吹动,虏帐烧腥远火明。魏将殒身曾此地,边人话及尚沾缨”的悲壮诗句。

如今,几百年的历史雾障依然在这里持续地弥漫着。弥漫在天空,弥漫着思绪,也弥漫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沧桑。那些威加四方、傲视八荒的历史人物怎么也想不到他们极力争夺和保卫的关塞有一天会隐身在颓垣碎瓦、荒草冷月之中。伫立其间,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被一种无以言状的气势所统摄,而涌上心头的,就是一种深深的灼痛。

石塘路不仅是军事险要之地,而且古迹众多。特别是其西部有石崖,俨如鸟形,绿羽红喙,旧称“鹦鹉崖”,是当地一大奇景。对此,古代名家多有诗赞,《四镇三关志》作者刘效祖曾有《石塘岭鹦鹉诗》:原是关西鸟,何因塞北看。千年留胜迹,万里恣飞翰。影落金塘净,光生玉壁寒。从军有陇客,只恐报书难。此外,更有闻名的鹿皮崖,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鹿皮关便因此而得名。崖下,清泉汩汩,终年不绝。石塘路营城内古建也颇多。特别是新营城南山坡上,万历年间曾修了一座“南楼”,其南面依山,北面傍水,当地人称为“链船楼”。相传石塘路像条船,如遇洪水,这条船极易漂走,修了南楼便如下了一条锚,把船牢牢地拴住,船也就无法冲走。实际上,南楼是座瞭望台,人站其上可以远望几十里,便于观察敌情,固守边城。其它的军事设施还有如校军场、演武厅以及嘉靖年间修建的储存军粮的广丰仓等。此外,营城内庙宇众多,如城隍庙、关帝庙、玉皇庙、圣人祠等,每逢年节,各庙都有庙会,自有一番军民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