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北京樱桃历史:樱桃为何被称为“端阳珍果” (图)

 

 

 

 

 

 

 

 

随着端午节将至,红红的樱桃已在京城悄然上市。樱桃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别名牛桃、朱桃、李桃、莺桃、荆桃、楔桃、英桃、樱珠、含桃、车厘子等。那么,樱桃之名是怎么来的?北京栽培樱桃树始于何时?

“樱桃”由“莺桃”谐音而来

因黄莺鸟喜“含食”故名“含桃”“莺桃”

关于樱桃的史籍记载,最早是周代的《礼记·月令》:“是月(仲夏之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为“含桃,樱桃也。”《淮南子·时则训》称:“羞以含桃。”东汉高诱注为“含桃,莺所含食,故言含桃。”樱桃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别名牛桃、朱桃、李桃、莺桃、荆桃、楔桃、英桃、樱珠、含桃等。另据《说文》称:黄莺鸟喜含食和啄食樱桃,因而名叫“含桃”和“莺桃”,后谐音为“樱桃”。据传古代君王在樱桃收获时,摘下来舍不得尝鲜,而是先用它来祭祀祖先,然后再与群臣共食,可见当时樱桃的珍贵程度非同一般。辽金有“荐新”、“献时新”等习俗,即皇帝将刚刚成熟的果物珍品赏赐大臣,或是文武百官、达官贵人向皇上进献刚刚成熟的果物珍品,而樱桃则是端午前后赐食或进献的果中珍品。

樱桃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中成熟最早的果品,最先应时上市,故《太平御览》称:“樱桃,为树则多荫,为果则先熟。”因樱桃多在端午时节上市,故有“端阳珍果”之美誉,曾被历代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果”。

元代北京已种植樱桃树

《析津志》已有“含桃大如珠”的记载

北京栽植樱桃树始于何时,尚无详考,但元代熊梦祥在《析津志》已有“含桃大如珠”的记载,由此可见,至少在元代北京地区已有樱桃树栽植了。明清时有关北京栽植樱桃树的记载较多。明末清初时孙承泽著《天府广记》中曾提到今天海淀冷泉一带“每春时樱桃花开遍山谷”。而明末御史周亮工在《因树屋书影》中也有记述:“白樱桃生京师西山中,吾师北海先生(孙承泽)退谷(今樱桃沟)前有一棵,岁以数十粒相贻。予有‘花间婉转风团玉,月底依微露洗珠。自浣绛唇歌白苎,任他红泪滴冰壶’句,先生谬加叹赏,但味微酸,亦不及朱樱之甘硕也。”周亮工系孙承泽弟子,而孙承泽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即在退谷隐居,此时距明朝灭亡不过十余年,因此周亮工所记的这棵樱桃可能在明代就有了。

清康熙三年(1664年)《房山县志》记载:“樱桃有红白二种”。此后,康熙八年(1669年)《密云县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宛平县志》、康熙三十四年(1685年)《大兴县志》、康熙六十年(1704年)《平谷县志》、光绪十一年(1885年)《昌平县志》等,都有关于樱桃栽培的记载。诸多记载足以说明,清代北京地区已较为广泛地栽培樱桃树了。

但北京历史上所栽培的樱桃与今天市面上所见到的樱桃有所不同,主要是毛樱桃,种植面积并不大,多散生于两山夹持、常年有流水的山沟的沟边坡沿,土层较厚、背风向阳而又阴湿之处,同时也被植于园林。其果实成熟早,果形小,状似珍珠,色泽艳丽,味鲜美,用于鲜食或观赏。

如今北京地区常见的樱桃被称为欧洲甜樱桃,也称大樱桃、甜樱桃。这种樱桃最初被引入我国的山东烟台,时间约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通过西方传教士、侨民、船员等引入的。据《满洲之果树》记载:清同治十年(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恩斯来山东布教,随身携带了他喜欢吃的大樱桃苗,打算在异乡种植,以便能吃到家乡的樱桃。选来选去,他选中了今天山东烟台芝罘的卧龙山,因为这里的土壤和气候等适宜樱桃的栽植。遗憾的是,他精心栽种的十余个品种樱桃成活了没几棵,于是又托人带来多个品种种植。几年后,终于果实累累。此后的1880至1885年,烟台莱山区樗岚村的王子玉从朝鲜引进那翁品种,1890年又有芝罘朱家庄村的朱德悦通过美国船员引进大紫品种……这些品种到民国初期传到山东沿海各地,后被移植到内地。因大樱桃果粒大、皮薄、核小、肉嫩、味美、色艳,颇受人们的青睐。

上世纪二十年代,裕民、琅山两果园最先引入北京试栽,新中国成立后栽植数量有所增多。上世纪五十年代主要在庭院栽植,六七十年代在海淀、石景山、平谷、房山等地建立小面积樱桃园,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不断推广栽植,而北京地区本土所产的毛樱桃则大为减少。

京西有两条“樱桃沟”

香山“樱桃沟”之名最早见于乾隆御制诗

因为京郊樱桃栽植较多,所以有多处称“樱桃沟”的地方,如今最为知名的是香山樱桃沟和妙峰山樱桃沟。

香山樱桃沟位于古刹卧佛寺西侧,是一条两山所夹的山谷,历史上古迹众多,自明清以来便是京西一处避暑胜地。最初称“水尽头”,以水代沟。清代称“退谷”,因明末清初文人孙承泽在此隐居,其号“退谷居士”,遂将隐居之地称为“退谷”。清初,这里广植樱桃,引得众多文人雅士到此寻游。康熙年间进士汤右曾(杭州人)到此游览后写下“樱桃花万树,春来想灼灼”的诗句。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于乾隆元年(1736年)也曾到此一游,留下“山中卧佛何时起,寺里樱桃此日红”的佳句。“樱桃沟”之名最早见于乾隆御制诗。乾隆五十年(1785年)四月,乾隆皇帝驻跸香山静宜园时,曾到十方普觉寺(卧佛寺)瞻礼,并游赏水源头、含碧亭等处,并题“石壁临天池”诗注曰:“卧佛寺西北樱桃沟有泉至观音阁,石壁下蓄有天池。”到了清后期,沟内的樱桃树所剩无几,北沟村一徐姓人家掏钱从别处买来品种上好的樱桃树苗重新在樱桃沟里栽植。十几年后,沟里的樱桃树又渐渐多了起来。如今樱桃树已不复当年盛况,但“樱桃沟”之名却流传下来。

妙峰山樱桃沟位于门头沟东北部,是一条长达22公里的沟谷,樱桃沟村则是地处其中部的一个村落,清代称“寺底下”,因辽代著名寺院栖隐寺雄居村中的莲花峰而得名,后因这里盛产樱桃而改称樱桃沟村。这里种植樱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代曾为皇室贡品。

说起这里的樱桃,还与慈禧有些渊源。据曾在慈禧太后身边任职的女官德龄回忆,慈禧太后晚年爱吃的菜肴中,有一味“樱桃肉”。其做法是将肉切成棋子大小装在瓦罐里,加清水和调味料慢慢煨。然后放上新鲜的樱桃,煮上几个时辰后樱桃已经化在汤里,酸甜味浸到肉中,吃起来略带酸甜,香而不腻,制作樱桃肉的樱桃便来自妙峰山下的樱桃沟。这里因土质好,加上山泉灌溉,所产樱桃色泽鲜艳、果肉细密,酸甜可口,品质上乘,为皇家贡品。每年端午节前夕樱桃成熟时,宫里便派人到樱桃沟督办樱桃采摘事宜。先由山民从山上采回上千斤樱桃,然后一粒一粒地精挑细选,既要大小均匀,还要色泽鲜艳。选好后,送至宫中。

京城也曾种植过樱桃树

如今仍留下不少以“樱桃”命名的胡同街巷

除了京郊广植樱桃树外,老北京城内也有栽植樱桃树的,如今仍留下不少含有“樱桃”二字的胡同街巷名称。如樱桃胡同、樱桃斜街、樱桃头条、樱桃二条、南樱桃园、北樱桃园等。樱桃多被视为庭院绿植,以为观赏。三月樱桃花开,满院馨香,端阳之时,红红的樱桃挂满树梢,煞是诱人。

南樱桃园位于白纸坊桥东面,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载:“该街附近一带从清朝起到现在一直统称樱桃园,其形成街巷时间,大约在清代末期宣统年间前后,其名称来历据当地人讲,是由于旧时这里曾种植了大片樱桃树的缘故。”据传,明万历皇帝有好几个儿子,都想继承皇位,于是明争暗斗,只有一个皇子与世无争。为了讨个清静,便在右安门内建了一处大宅院,并栽植了数十棵樱桃树,每至阳春,樱桃花开,香飘四溢,所以附近的人们将这里叫成了“樱桃园”。清初,宅院被顺治皇帝赐给一位皇亲,至清末逐渐废弃,形成多条街巷后依“樱桃园”之名而称南樱桃园、北樱桃园、樱桃头条、樱桃二条、樱桃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