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
◀高跷表演
金克亮
常行走村落间,发现每个村都有各自的闪光点。近日造访顺义大胡营,觉得这个村的亮点在于它的花会。大胡营的花会源于它悠久的历史,村民口口相传,明朝中期,南方吴姓商人来到村里看望朋友李姓财主。大胡营村西村北紧邻潮白河,历史上水灾不断。吴商人来时,村里房屋被冲倒,土地被淹没,牲畜家禽被冲走,一片残败的景象。吴商人遂向朋友提出帮村里组建花会,以便求神佛护佑。当年冬天,吴商人介绍张姓师傅来村里教授花会技艺。当时的花会名香会,主要为神佛烧香,祈求五谷丰登,四季平安。1949年后,破除迷信才改为花会。香会共四档,有高跷、地秧歌、十不闲儿、吵子,曲子一百多首。屈指算来,这个村花会的历史不低于500年。
民国初年,顺义仁和镇念佛老会邀请大胡营高跷去京东丫髻山庙会参会。丫髻山上山108节台阶,曲折狭窄,别的地方的高跷到此都要卸跷下山。唯独大胡营的托头在锣鼓四件乐器中,独领风骚,踩跷上山,表演“金刚铁板桥”。所谓“铁板桥”,即踩跷人背对台阶,从膝盖处向后弯曲成弧形,双手握花棒,用花棒支着上面的台阶,脚下的跷登下面的台阶,手脚并用,直达山顶,轰动东大山。当时有“大胡营的托头盖京东”的美誉。近年来,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大胡营的高跷于2009年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跷有十二个角色,托头、卖豆、武扇、文扇、渔翁、樵夫、两锣、两鼓,后来又增加了醉鬼和傻丫头。民间传说,这些角色原是十二个精怪,有蛤蟆、九尾狐狸、青蛇、白蛇、大猫、二猫、蝎虎、螺蛳、蚌、白水怪、青石、蜈蚣。这些精怪经过修行,有了道化,便起了歹念,想杀掉唐王李世民。李世民手下的术士发掌手雷,这些精怪四处逃窜,后来聚到一条河边。精怪们闲极无事,就把桥上的栏杆拆下来,登在脚下乱扭乱蹦,招得百姓们围观,大家齐声说好。惊动了李世民,李世民见百姓喜欢,就下旨许可这些精怪们表演,并根据它们的动作,取名为“高跷”。
以后,这些精怪又演变成十二个人。而这十二个人又是一家子,文扇武扇是两口子;卖豆是他们的儿子;托头是文扇的大哥;渔翁是文扇的大伯子;樵夫是文扇的小叔子;两锣是文扇的两个妹妹;两鼓是文扇的两个弟弟。
高跷表演的内容也转向日常生活,渔樵耕读。卖豆扮小孩子角色,头上是哪吒的头饰,头饰上又有蝎虎子的形象。他手里拿鞭,鞭上有穗穗,表演踢跷等动作;樵夫腰插一把斧子,手里耍扁担;渔翁背钓篮;文扇表演中年妇女缠足,她表演过沙漠,她的动作步要小,跷要稳,表演各种扇子功;武扇本是蛤蟆精转世,他的表演要突出蛤蟆的蹿蹦跳跃;托头打两个花棒,做猴子的动作,眼不离棒,棒不离眼。总之,每个角色要表演出自己的特色。
大胡营的高跷高度高于其他会档的跷。跷杆长1.7米,跷底部至托长1.2米,托以上0.5米。由白杉木制成,又有讲究,要从山的阳面采伐,木质坚硬轻巧又有韧性。跷身绿色,跷芽红色,芽边黄色。
每逢节日、水旱灾、喜庆或一些重大事件花会都要走会。高跷有两面开道大锣,敲击起来声音深沉浑厚,有召集民众,鸣锣开道的作用。又有两面绣有龙图案的三角形大会旗和24面不同颜色的护卫旗。
走会时,要先走街,然后去村庙拜庙。村里有东庙西庙,东庙是老爷庙,里面供奉忠义神勇的老爷——关羽;西庙供奉的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花会拜庙后再表演,并有唱词。老爷庙前要唱“小红袍”:“太阳出来,高万丈呀哎哎,周仓扛着偃月刀哎,我问周仓哪里去,华容道上等曹操。一等曹操兵百万,二等徐庶与张辽,三等云长不下马,刀尖斜挑剪红袍。”
观音庙前,又有不同的唱词:观音大士坐莲台哎哎,善财童子两边排,护法韦驮是后边站哎,八大金刚列两边。
如遇天旱到龙王庙求雨,唱词是:龙王爷呀哎哎,在龙潭呀哎哎,人人礼拜,拜他参哎,拜他不为别的事,清风细雨河不坍呀!
高跷的表演分两种形式,可以在行进中表演,也可以在固定的场所表演。行进中表演,托头、卖豆、武扇走在前面,以编八字的形式,并间歇增加耍跷、背跷、怀中抱月,文武扇的逗哏,武扇穿场等。
在固定场所表演,要三参三拜,而后圆场、走阵法。阵法的套路有龙摆尾、神龙绞闹、编篱笆、三角阵、四角阵、车轱辘阵等。不管是行进表演,还是在固定场所表演,每个角色都要使出浑身的解数,把各自的技艺表演得淋漓尽致。
高跷表演时,要靠督官的令旗指挥,令旗是帅,每个角色都要听从令旗的调度,指挥。这里有许多说道,令旗指向托头、卖豆、武扇,三个角色要拉开距离,表演八字走法;令旗指向文扇,是要其压住阵脚,慢行;指向文武扇,示意其进行逗哏表演;令旗向武扇上扬,是要其穿场;令旗前指上扬,示意全体角色快步跟上;令旗横向不动,示意齐队;令旗朝托头三点,示意托头叫棒锣鼓停止,再三点托头,示意托头叫棒锣鼓响起;令旗指向托头左右摆动,再昭示卖豆,是要表演三参;令旗向托头画圆,是要走阵法;令旗在场内平摆,是要各角色调整距离。令旗是全队的灵魂,既遵循章法,又根据场面情况不断调整,有时即兴发挥,千变万化,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气氛和场面。
每年正月,从初一到十五都安排走会。初一是拜庙,花会要到村里的东西庙拜神佛,行三参三拜礼。正月十五灯节,走会格外隆重。在村南广场搭起牌楼,供奉写有黄表的菩萨和糊涂仙。糊涂仙,是人们对那些无名神的称谓。在村里,架杆棚,搭灯棚,挂起走马灯、气死风灯、四季平安等灯,贴上春联,摆上供品,点燃香烛。各会档白天踩街,晚上表演。至灯棚、烟火杆处,花会也要三参三拜,走阵法,唱曲子。午夜十二点,升表送神,大家许愿下跪。仪式后,花会锣鼓齐鸣,燃放花炮,而后,花会走街,至夜里三四点钟才散。又有完整唱词。唱词有“全家谱”、“小顶嘴”、“绣手巾”、“小过桥”、“小八仙”、“小放牛”、“绣荷包”、“四喜搭”等。500年来的延续,仍留有原汁原味的古风,这个村的高跷,可说是高跷技艺的活化石。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胡营的四档花会,参加过龙潭、地坛庙会演出。以后,又多次参加顺义城区、区内张镇灶王爷庙会、杨镇药王庙会、顺义燕京啤酒节、石门市场、北小营镇,其它村镇、社区以及临县密云白龙潭庙会,并在“赵全营杯民间花会”大赛中获得银奖。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这一天村里的花会也要表演。
今年正月十五,笔者有幸观看了这个村的花会表演。村文化广场进口处东有老爷庙,里面供奉关羽、关平、周仓和财神;西有菩萨庙,里头供奉观世音像。有座戏楼,戏楼朝北,红漆明柱,油漆彩画,正脊两侧各有一龙头,垂脊下有小兽,下有戏台。戏楼为何朝北?有位老人回答,对面有两座庙,唱戏、走会是给神佛看的。看来,这个村子还保留着传统的格局和习俗。
那天表演的有高跷、秧歌,秧歌被称为小会。大胡营的高跷、秧歌,角色齐全,套路完整,表演功夫上乘。至今还保留着走街、拜庙、接桌的传统习俗。高跷成员中,有不少年轻人,竟还有三四位女同志,让人感到欣慰。瞧走会的人不少,广场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我问了一下,既有近处各村的人,也有稍远的木林、牛山镇的人,亦有顺义城区的人来看走会,其中年轻人不在少数。看来,传统的花会还是有市场的。近年来,戏剧、花会等民间文化遗产,有不少已经消失。在整理这篇稿子时,我认识到,高跷、秧歌虽是民间技艺,却如埋在沙砾中的珍珠,只要拂去上面的灰尘,定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虽如此说,花会青黄不接的现象仍较严重。村里一位老艺人讲,现在年轻人都去上班,学生上学,因此,很少能抽出时间参加花会的排练演出。又因一些老艺人作古,许多绝技、曲子都已失传,令人惋惜。村里花会虽努力支撑,但仍感觉孤掌难鸣。大家呼吁,相关的文化部门、媒体能给与关注,扩大花会的知名度和影响,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对于花会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