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不像它们的鼎盛时期那样光芒四射,但在越来越注重历史文化的今天,已经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尤其是作为礼品或者玩具,重新摆上不少旅游景区的商店柜台。本篇将要介绍的兔儿爷、毛猴、京绣、吹糖人以及绢人等都是这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兔儿爷
许多人是从《四世同堂》了解到兔儿爷这个老北京风物的。老舍先生这样形容兔儿爷:“粉脸是那么光润,眉眼是那么清秀,就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也没法不像小孩子那样地喜爱它。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儿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这生动的描写让人情不自禁对兔儿爷心生向往,也对兔儿爷所承载的老北京味道充满怀恋。
《四世同堂》中还写道,祁老爷子想到他的子孙“将要住在一个没有兔儿爷的北平,随着兔儿爷的消灭,许多许多可爱的、北平特有的东西,也必定绝了根!”可见,兔儿爷在老北京文化里的位置何其重要。作为最具京城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物件儿,传统的泥塑兔儿爷十分威武神气,衣着色彩艳丽。
兔儿爷,作为老北京人最喜欢的民俗玩具曾经风靡数百年,制作技艺由一代代匠人传承直至今天。杨梅竹斜街就有一个老北京兔儿爷的店,虽然店面不大,但是店里喜庆的色调以及玻璃窗后一座巨大的兔儿爷像足够吸引路人的眼球。窄窄的小店摆满了大大小小、颜色形状各异的兔儿爷。仔细一瞅,兔爷儿们骑着不同的动物,有老虎、大象和麒麟;表情也各不相同,有的兔子比较“萌”、有的比较“囧”、有的比较“严肃”,让人爱不释手。
北京中秋拜兔儿爷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明朝,在清朝达到鼎盛,兔儿爷在京城风靡了几百年,此后却经历了兴衰波折,险些绝迹。“除四旧”时期,兔儿爷被当做神像的一种,就此失了音讯,只有个别家庭残存几尊。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开发旅游产品,聚集了老手艺人和玩具协会,这才重新唤醒了被历史风尘遮掩的兔儿爷。如今,已经很少有祭拜兔儿爷的人了,这种民间工艺品的人气大不如前,但是兔儿爷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年轻人、外国游客对这种老北京民间玩意儿很感兴趣。
毛猴
说起毛猴,即使是老北京,知道的人恐怕也不多。这是一种北京独有的民间艺术品。
“毛猴”,这里讲的可不是自然界的猴子,而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种三四厘米高供人们玩赏的精巧民间艺术品。“北京毛猴” 又名“中国蝉蜕”,“毛猴”浑身布满密密麻麻的棕色或白色的细绒毛,通体稍有些透明,乍一看,还以为是真毛猴儿的标本,毛猴自然界的小精灵,它的机敏、活泼,透着一种天然情趣。毛猴艺术将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造就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
相传清同治年间,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掌柜的尖酸霸道,经常无故打骂伙计,大家又惹不起他,某日,店中一配药的小伙计因没伺候好帐房先生而挨了一顿臭骂,小伙计怕丢饭碗只好忍气吞声。到了晚上,他在烦闷中无聊地摆弄着药材时,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不由心中一动,便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帐房先生"。他选取了玉兰花越冬的花骨朵儿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拿给师兄们一看,也都说极象尖嘴猴腮的帐房先生。小伙计觉得很开心,算是出了一口气。就这样,在无意间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流传到社会后又被有心人加以完善,逐渐形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那毛猴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呢?原来,这毛猴周身的东西全是中药。它的四肢是用蝉蜕的四肢做成的,身体是另一味中药--辛夷,也就是玉兰花在秋天里形成的花骨朵,表面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是保护花过冬的外衣,冬去春来,绒毛逐渐退去,花骨朵慢慢长成朵朵美丽的玉兰花。这带绒毛的花骨朵,和毛猴的身躯极为相似,真是妙用。毛猴的头是用蝉蜕的头,正好与花骨朵相配。毛猴有时会带斗笠,这斗笠也是一味中药,叫木通。把这几部分粘结起来的东西叫白芨,也是一味中药,真是出自天然,天然妙用。如此看来,这毛猴的首创者熟知中药,并与中药材有着密切的接触。一只“毛猴”就“现世”了。
毛猴的用料虽简单,但制作者的艺术构思却非常巧妙。他们凭着对社合上各种人物形象的观察和个人的感性认识,以物代猴,以猴代人,做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品。过去,毛猴作品主要以反映社合行业、民情风俗为多,有剃头的、掏粪的、倒水的、推小车的、卖糖葫芦的、算卦的……有的能成力一组完整的艺术作品,如“县官出巡”、“娶亲行列”等等。主要是让“毛猴”模拟人的动作和生活场景,通过多样的肢体语言,再现中国风土市井文化;同时蕴藏丰富的幽默与诙谐,演译人生的喜、怒、哀、乐,记录人生百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强烈的现实意义;具有很高的经济观赏与收藏价值。
近年,作品的题材也有创新,除保持传统题材外,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毛猴已经由儿童玩具发展成室内案头陈设品,被国际友人所称赞,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吹糖人
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吹糖人的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小贩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种形状,什么小鹿、金鱼、耗子、灯笼等,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孙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人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则连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套玩艺儿称为猴拉稀,最受孩子们欢迎,不过价格要比其他糖人贵一些。现在已经非常罕见这个堪称糖人经典的猴拉稀了。
现在北京不少游玩的地方都有卖糖人的,仍然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绢人
北京绢人历史悠久,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品,以丝绢为主制成人形的民族手工艺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关系。 它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士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 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十几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制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体人型。 它的头脸和双手都是用蚕丝制作的,它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做成,“绢人”由此而得名。
北京绢人以绢为材料的工艺自汉唐一直到清代延绵不断,而如今北京绢人的诞生,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绢人讲究以铅丝为骨,棉花为血肉、绢纱为肌肤,真丝为秀发,彩绘丝绸为服装。就连绢人头饰一朵珠花,都是手工制作,打圈编环要求个个圆满、大小一致、间距一致。传神的面部也都是人工手绘,特别考验制作者的美术功底。当年,北京绢人曾经作为国礼漂洋过海,将京味文化带到全世界。
传统的绢人随着时代已经发生变化。如今卡通Q版的绢人更小巧精致、方便携带。卡通绢人“粉粉墨墨”还曾在北京旅游商品大赛上获奖,成为来京游客以及回家探亲的游子最喜欢的礼品之一。
京绣
自元朝定都北京后,随着封建王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出现了主要用于贡奉皇家宫廷服饰、装饰用的绣品。宫廷为了更好的为其服务,集中全国各地优秀工匠进京。到了清代,清宫中特设“绣花局”。此期间,京绣融合了全国各种优秀绣工技法,将自身特点发扬光大,成为独树一帜的代表绣种。京绣在明清时期大为兴盛,因其代表性的作品多用于宫廷,又被称为宫绣。当时,人们将“京、苏、湘、顾”并称为“四大绣”。
清朝灭亡后,绣花局不存,绣工散落。在民国时期,京绣以个体作坊的形式生存。20世纪初,北京前门外珠市口附近西湖营曾有许多经营刺绣品的店铺和京绣庄。
解放后,北京曾有过一些京绣成立了集体制工厂,后在“文革”时期解散。
据各方面材料介绍,京绣技术最成熟的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49年——“文革”前)。绣品以仿照宫廷用品为主,主要用于外贸出口,曾为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全国的众多绣种之中,京绣受宫廷影响最深。
京绣以雅洁、精细、图案秀丽、针法灵活、绣工精巧、形象逼真为主要特征。京绣的用料非常考究。其选料精当贵重,豪华富丽,不惜工本。京绣以在绒布上织绣为其独到之处。代表性的京绣作品中,一针一线都渗透出帝王亲贵的倾天权势。
京绣的最大特点是绣线配色鲜艳,其色彩与瓷器中的粉彩、珐琅色相近。京绣和苏绣比,讲到平、细、匀、光,京绣甚至超过苏绣。
京绣在品种规格上多式多样,尤其是有些纹样在其它绣种中是不准许使用的,如龙袍、诏书等。京绣在图案纹样的运用上更讲求丰富的吉祥寓意,绣面丰富充实,绣品上的纹样“图必有意,纹必吉祥”,都赋予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处处有着饶有趣味的“口彩”。图案以龙、八吉祥、吉祥八宝、海水、江崖等为主。八吉祥为:轮、螺、伞、盖、花、冠、鱼、肠。八吉祥因为带有佛门色彩,也被称佛家八宝。吉祥八宝为:宝珠,方胜,玉磐,犀角,古钱,珊瑚,银锭,如意。海水江崖:有弯立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全卧水。但龙和水的规范性很强,要根据身份而定。立水、卧水都能体现将水环绕,奔腾泄流,具有倒海翻江之势,象征人物独霸一方的非凡气概。
京绣所用的主要色彩有黑、黄、红、蓝四色。黑为玄,黄为权,红为喜,蓝为贵。京绣的代表绣品有皇家用品、清代官服补子、群仙祝寿、百子图等。
人们在电视剧中,都对明清官员官服上的“补子”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补子”就是京绣的代表作品。“补子”其纹样按品级而定,明清略有不同。清代,文用飞禽象征文采,武为走兽表示威猛。文官图案分为:一品绣仙鹤,二、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武官图案分别为: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