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书院: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书院

 方彪

书院是与官学并行的教育机构。所异者,官学是衙门,首长和教员皆是“公务员”。书院有民办、民办官助、官办、民助官办之分,而且自五代始兴之时就有官学化的趋势,但直至清末,仍然只是一种趋势。原因是民间抵制书院官学化,最高统治者也不希望书院办成官学。书院变成官学,书院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双轨并行,方能游刃有余。

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书院是金台书院,其前身系首善义学。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京兆尹钱晋锡在大兴、宛平两县分设义学,收孤寒生童入学。大兴县义学设于崇文门外洪庄,后宛平义学与大兴义学合并为首善义学,学址仍在洪庄。洪庄系明降臣洪承畴的赐园,大兴义学租赁洪庄之地办学。两义学合并后欲扩大校舍,但洪承畴之孙奕沔执意不肯。京兆尹施世伦决意叫洪家“捐地办学”,其方法是上奏康熙皇帝,声称洪氏后人欲献地办学,康熙对此举甚为嘉许,御书“广育群才”匾额给洪家,奕沔有苦难言,只得认头捐地办学,首善义学得以进行扩建,初具规模。乾隆十五年(1750年),首善义学改为金台书院。

金台书院隶属顺天府,是典型的官学化书院。学生系来京准备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顺天府的秀才、童生可选优入学,实可谓科举考试的培训班。书院设院长、学长、学副、上舍等教职,所教系帖括之学。因其地处京师,所以时常请一些大儒、名臣来讲学。逢朔、望之日进行命题考试,京兆尹常临书院监考,对于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如从中发现出众的人才,即上疏推荐,以成“金台招士”之名。

金台书院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和光绪五年(1879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修建,主体建筑三进四合院,布局井然有序,为书院建筑的传统格局与规制。有朱子堂七间、大堂三间、垂花厅一座、客厅六间、大厅一座、南罩房五间、东门一座、东西文场各十间、东西厢房十间、厨房马棚共七间。陆润庠特书“状元”匾,悬于垂花门,故此,金台书院又有“状元府”之称。金台书院的主要建筑为朱子堂,系祀朱熹之所,由此可知,在金台书院的讲台之上除了帖括之学外还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存天理去人欲”之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正式宣布废科举,金台书院停办,其旧址改为顺直学堂,民国期间改为公立第十六小学。后虽几次易名,校舍总体格局变化不大。现为东城区金台小学,1985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按照文物保护法则进行了全面的维修。现存文物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金台书院记》石刻一方,镶嵌于大门东壁,院内尚存石碑两座。金台书院的历史可上溯到大兴县义学,至今有三百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始终为读书育人之所,弦歌不绝,实可谓“斯文在兹”了。

书院重学统,是真正的高等学府,亦是社会的舆论中心,在现代图书馆、出版社未形成之前,书院填补了二者的空白。以清代藏书而言,台湾鹿港的文开书院执全国之牛耳,藏书2万余部,30余万册,若以每册5卷来计算,藏书量可达150万卷。书院的藏书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开放性,特别是对“本籍士子”。以刻书(出版)而言,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共刻印书籍178种,2096册,总计8157卷。

金台书院不但从无刻书之举,而且“夙无藏书”,直至光绪年间重修金台书院时,顺天府尹周家楣奏请咨行南方各省督抚,各省书局刊印之书均拣备一部送金台书院。周家楣希冀“聚天下之书”,又知道各省大吏不会慷慨“赞助”,想请一道上谕来敲竹杠。以清末政治形势而言,欲以此道聚天下之书,亦恐难行。金台书院不但“夙无藏书”,“大儒讲学”也只是一纸空文,京中“大儒”可以说是高官的同义语,“大儒”来书院讲学也就是高官来书院宣讲圣道,水平低的是“训话”,水平高的是“训导”。不论训话还是训导,均是“大儒”一时“兴之所至”,实难形成学统。

金台书院办学的宗旨是会试培训班,所教是帖括之学,所重者八股时艺也。师生所希冀、企盼的均是金榜题名、金印入怀、金殿论道、金屋藏娇……“黄金台”上实难发出时代之强音,亦不可能成为社会舆论中心。

北京地区的书院不但质量上难领风骚,在数量上亦难榜列前名。查遍志书,北京地区有元一代建有书院三所,即太极书院(院址大约在原宣武区)、文靖书院(院址在房山区)、谏议书院(院址在昌平区)。有明一代亦建有三所书院,即首善书院(院址在西城区)、通惠书院(院址在通州区)、白檀书院(院址在密云区)。有清一代建有九所书院,即金台书院(院址在原崇文区)、潞河书院(院址在通州区)、燕平书院(院址在昌平区)、近光书院(院址在平谷区)、云峰书院(院址在房山区)、蒙泉书院(院址在顺义区)、卓秀书院(院址在房山区)、温阳书院(院址在怀柔区)、八旗书院(院址在东城区)。元、明、清三朝,北京地区总计建有15所书院,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相衡,实可谓“第三世界”。

书院之兴均由地方人士倡导,其发展依托于地方经济、地方文化、地方政治。北京地区一切均“中央化”,在京师经济、京师政治、京师文化的制约下,一切地方色彩均很淡化。于有能力兴办书院者而言,京师乃是非之地,非建书院之所,故北京地区的书院基本上是由地方官兴办,地方官兴办书院的目的是“算一项政绩”,其势必成为官学之附庸,甚至成为官学之附牌。虽有书院之名,难在书院之林展现风采。

湖南省规模最大的书院是岳麓书院,该院创办于公元976年,1901年清廷再度下令改书院为学堂,1903年岳麓书院改为高等学堂,1926年更名为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学府,实可谓几经沧桑学统犹在,道统犹在。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金台书院在“改书院为学堂”的过程中,只能改成一所小学,虽至今犹存,其赞语只能是“斯文在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