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重回北京“四合院”坐看小时候 立字纪念消失的9条半老胡同

 旧貌:“奥运小区”门前成最大停车场

东椿树胡同不足300米,街东商户林立,街西是著名的“奥运小区”椿树园,这里住着3000多户居民,40余家单位。2001年,作为北京市居民住宅小区的代表,国际奥委会曾到小区内考察,椿树园为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立下功劳,因此获得奥运小区的美誉。此外,这条街上有街道办事处,有椿树派出所,有自由市场,南口隔着椿树园小区就是沃尔玛超市,北口毗邻琉璃厂西街。

由于是拆迁回迁区,东椿树本是辖区最宽的胡同,但是架不住车多,停车的人们先是占据了一整条车道,接着又攻陷了便道。挺宽的胡同就剩下一条行车道,这面来车,对面的车就得往后退,否则就真成了停车场。赶上每年的这个时节,街东的花生毛豆店都能“出摊儿”到街西的盲道上,一家小店门前的槐树生生让便溺物和菜汤夺去了性命……这十来年,东椿树与其说是胡同小区,不如说是停车场加市场。

据椿树街道办事处城建科科长张雷介绍,启动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后,街道办事处先是疏通交通微循环,整条街实行单停单行,通过架设围栏,街巷西侧长260多米的人行步道空了出来;然后又封堵开墙打洞,规范门前出摊;接着见缝插绿,建起若干绿色小景。整个东椿树,一改杂乱逼仄旧貌,恍若回到了我们恬静、悠闲的小时候。

新颜:立字纪念消失的9条半老胡同

胡同南口,一座旧时四合院里常见的垂花门当街而立,玉兰、海棠、椿树、丁香在午后的艳阳清风中摇摆身姿。一个小花旦的雕像,活泼俏丽,手托茶盘,未语先笑,仿佛正在招待久别的客人,殷勤上心。

胡同中段,墨绿色的藤萝架下,栽着紫藤、玉兰,廊子后面种着竹子,三三两两的居民推着婴儿车,坐在廊子里,哄着孩子,拉着家常,乍一看,竟有些紫竹院公园的感觉。一问才知道,“我们住旁边的南柳巷胡同,到这里来就为聊天。”

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处树池——取消树坑,以池子的方式把几株树打通,中间种满绿灌木。树池台阶三层,造型很像过去大院门前的台阶,可供人休息、纳凉。

奥运小区门前,顺势立起了石墙,墙上嵌着9块大青石制作的“记忆石刻”,纪念消失的9条老胡同。资料记载,1998年,有六百年历史的十条胡同拆了9条半,才有了今天的椿树园小区。据说,“记忆石刻”镶嵌的地理位置非常准确,“我们考证过,老的胡同口就是现在设置石刻的位置。”椿树街道办事处城建科科长张雷说。

面前的一块大青石上刻着:“椿树下二条,呈东西走向,东起西椿树胡同,西至永光西街,长40米,宽4米。下二条东口路北一号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住宅。”走过每一块大青石,心情都有些复杂,雍正时的吏部尚书汪由敦住在椿树三条;“四大须生”之一的余叔岩住在椿树上头条;椿树下头条里有中国“猪鬃大王”古耕虞先生的府邸……

漫步东椿树,步履芬香,惬意祥和。家住椿树园的66岁的李兆芬坐在树池上逗外孙女玩,“原来都是在小区里面玩,外面车太多,人太乱,这一阵环境好了,才敢带孩子出来。”她用手指着刻有“椿树上三条”的大青石说,“那条街就是我出生的地方,这石头真是勾起了我特别多的回忆。现在就愿意整天坐在这儿,看看石头,看看孩子,就像看到自己小时候。”

■记者手记

逆势而行 顺势而为

川妹子杨小芬每天花15分钟爬的那个塔吊,我的搭档、摄影记者老蔡也爬过。但是身强力壮的他承认,爬到一半儿,就想放弃,膝盖无数次碰到生硬的钢条、相机无数次撞击安全围栏的声音,在空中回响,让他绝望而恐惧。只有踏上最后一层梯条,俯视整个北京城市副中心时,他才承认“没白来”,他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那是个热火朝天的世界,到处是激情澎湃的建筑者,聚精会神建设一座“未来之城”。老蔡说,刚来副中心时,只有部分楼宇从地面“探”出头来;一个月后,几乎所有建筑完成封顶,办公区雏形显现。有几次,他因为上午拍的工地照片不满意,下午去补拍,这个施工环节就已结束,没错,这就是副中心速度!

通州,北京之东,每天早晚高峰“逆行”上下班,地铁6号线的乘客还不是很多。就在这“逆势而行”中,副中心已拔地而起,凌空傲立。不日,这里将成为这座城市另一个高速运转的大脑。

西城,老北京之西,背街小巷的整治战役正如火如荼。椿树,北京最小的街道区域,日益车拥货堵、小店杂生的街道,因为封堵开墙打洞,处处见缝插绿,正在回归静谧、祥和、慢悠悠的日子。而老城区内1000多条背街小巷,正在经历这场“顺势而为”的洗礼,一点点敛回日益散失的北京味道。

一逆一顺,一快一慢,彰显一座城市的智慧。

■数据回放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几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功能疏解取得成效。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1.6万件,关停退出一般性制造业1341家,拆并疏解商品交易市场228家。同时,一批高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资源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

随着功能疏解和环境整治工作的稳步推进,人口调控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154.3万人,年均增长1.5%,低于2007-2011年年均增速3.2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增量从2011年的56.7万人降至2016年的2.4万人,增速从2011年的2.9%降至2016年的0.1%。

■政策解读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本市出台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调整组建市规划国土委、市城市管理委。妥善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改变单中心集聚、城市“摊大饼”的发展,为做好首都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出台《关于组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2020年)的实施意见》,制定了2017年行动方案,加强城市综合治理,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建立了月度进度通报、督查考核、新闻宣传和综合考评机制,今年1-4月整体进度达到41%。通过疏解整治实现空间腾退、留白增绿、改善环境,消除隐患、补齐短板、提升功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核心区聚焦服务保障功能环境不断优化。支持首都功能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提升,实施301个重点项目建设,2012-2016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向核心区373亿元、年均增长20.7%,占政府总投资的比重由12%提高到22%。中心城区投入累计达到1115亿元,年均增长9.4%,2014年对中心城区投资首次超过郊区,难点区域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古都风貌保护和环境改善得到强化。

·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支持郊区新城加快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比例保持在50%以上。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统筹实施三批6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通州、房山、大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完成。第一批试点朝阳6个乡农民全部整建制转居,启动第二批朝阳5个试点乡和大兴旧宫镇城市化建设。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

记者 邹乐 王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