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西山”——北京西山地理范围的历史考察(图)

 

 

文献中能够说明西山地望的,当首推《顺天府志》

李好  毛智周

北京西山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山脉,其名最早见于金朝史籍。针对西山的地理范围,古人观点不一。有的认为西山是京西诸山总称,其范围广大无边,也有的认为西山就是北京西郊近山,尤指清朝皇室修建的三山五园一带。那么西山文化带的地理范围如何划分才算合理呢?笔者认为不妨先从古籍文献中的记录入手,看看不同时期的古人对西山的地理范围有何认识,或许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到解决该问题的一些思路与灵感。

“西山”真正开始成为北京的一个标志地名符号或始于金朝,其地理范围泛指京西山区

辽代实行五京制,南京析津府就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契丹人盛行佛教,现在西山大觉寺的前身清水院便建于辽咸雍四年。虽然辽代的北京文化较盛,但“西山”一词并不见于当时的史籍。“西山”真正开始成为北京的一个标志地名符号或始于金朝。

金初魏道明注蔡松年的《明秀集》中,便出现了“燕都迫于西山,故云软红尘裹西山”一句。蔡松年原为北宋镇守燕山府的将领,后随父降金,其人长期生活在北京一带,由此可知“西山”已成为对京西山脉的称呼。有金一朝,西山一带新建或改建了一大批行宫、佛寺,其中尤以香山、玉泉山最多。元代佛书《佛祖通载》记,金世宗“大定二十年正月,敕建仰山栖隐禅寺,今大都西山”。此后,金章宗还在西山修建了八座寺院作为行宫,后人称之为“西山八院”,现在仅有清水院、香水院可考,其他六院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不仅如此,据传燕京八景中的“西山晴雪”亦发自金章宗某次冬日的西山观雪之旅。传说虽不足信,但金人元好问《遗山乐府》中有《浣溪沙·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一词,至少说明“西山晴雪”早在当时,就已成为皇帝御笔题诗的燕京佳景。

入元以后,西山更加成为元室重要的祭祀、礼佛和游乐之地。据《元史》记载,文宗图贴睦尔曾遣道士毛颖达“祭遁甲神于大都西山”。英宗时,由于皇帝在西山敕建佛寺过甚,引起了大臣们的连连反对。元朝重臣张珪也提到,“建西山寺,损军害民,费以亿万计”。仁宗晚年倦于政务,曾向近臣透露“朕欲为太上皇,与若等游观西山,以终天年,不亦善乎”的想法。再据《饮膳正要》记载,“西山有玉泉,水甘美,味胜诸泉”。以上这些材料显然可以反映出西山一带行宫园林在元室心中的重要地位。

由此可见,金元时期的西山是泛指京西山区,其核心区为近郊的香山、玉泉山一带,北至今海淀北安河、西至门头沟斋堂,皆为当时人心目中的西山范围。

明清时期存在着“小西山”和“大西山”两种理解

明清两代的存世文献远较前朝丰富,方志、文集、实录、档案等材料中有关西山的内容比比皆是,不少都提到了西山的范围或具体内涵。

文献中能够说明西山地望的,当首推《顺天府志》。如明万历《顺天府志》即有对“西山”地望的描述与“西山”条目的解说:

山之大者,曰天寿,曰红罗,曰玉带,曰瑞屏,曰园亭,曰明月,曰崆峒,皆迤北之名山也;曰雁老,曰五华,曰谷积,曰大房,曰石经,曰龙安,曰独鹿,皆迤西之名山也;鼎峙其间者,曰金山、銀山、龙山、蟒山、螺山、牛山、孤山、盘山、灵山、孔山、瓮山、西山、香山、燕山、碣山,其次则徐无、幽都、鸦鹞、葡萄、白兔儿、玉泉、棋盘、平坡、马鞍、鼠谷,而大汤、小汤、呼奴、莫金,亦其细者也。

可以看出,该志书中虽然没有说明“西山”的具体位置,但却给出了“西山”所在的大致范围,即“迤北之名山”和“迤西之名山”之间,并与金山、瓮山、香山等并列,那么似乎可以推测这里“西山”所在的位置可能即今六环路以内的山地。

但检阅文献还可发现,明清时期人们尚存在着对“西山”所指的不同理解,其地望似乎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如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六《地理志八》中即有如下表述:

西山二老庄镇冈塔前。

西山吕村之南。

西山吕村二老庄。

这里所说的“二老庄”、“吕村”、“镇冈塔”都在今长辛店以西,与《地理志》“山川”条目中所述的“西山”范围相去甚远。

在官方档案中,我们也可发现对“西山”地望的不同叙述。如道光二十三年的一条档案中即有如下表述:

西至西山北辛店、八角村、衙门口、古城村、磨石口、砖瓦窑、卢沟桥、长辛店、五里坨、三家店、牛角岭、安家滩、王平口、上下庄、门头沟、琉璃局等十六村。

这里叙述的“西山一带各村”北到妙峰山以南,东到石景山,南到长辛店,西到王平口,也远超出了六环以内山地的范围。

通过归纳各类文献可以发现,明清时代的人们对“西山”的概念大致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这两种理解可分别称之为“小西山”和“大西山”。“小西山”的范围大致是今六环内城西北的部分山地,“西山”应当是这一片各个小山峰的专名,有一定的特殊含义。而“大西山”则应当是通称,泛指京城以西顺天府境内的所有山区,“西山”即“城西部的山”,相较而言并无更多确指。

近百年间,人们开始注意区别开“地理”上的西山与“文化”上的西山

民国时期,世人对西山地理范围的认识同明清时期无大变化,也可分为大小两个概念。但此时西方地质地理科学的传入,似乎开始让人们注意区别开“地理”上的西山与“文化”上的西山。地理上的西山也就是“大西山”,它的范围恐怕当时的人也难以给出;而文化上的西山则是“小西山”,其地理范围逐渐明晰,便是现风景名胜集中的西山近山一带。1920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在西山进行考察,在考察成果《北京西山地质志》中,记“京西之山,统名西山,范围甚广。”这里所言的西山,必然是大西山,而至于其地理范围,连专业的地质专家也没厘清。而文化上的“小西山”,我们可见民国《西山名胜记》,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古都以西之山,皆名曰西山……风景宜人者,厥为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及八大处……因名曰《西山名胜记》,以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八大处为主,此外名胜附之。”由此可见,当时西山最著名的景点,也就是现在六环路内,今日所谓之小西山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从北京市档案馆所藏档案来看,1950年北京市公园委员会西山工作组就进入香界寺、宝珠洞、三山庵、普觉寺、广惠庵、樱桃沟、卧佛寺一带清查所存树木、物品家具。这可见此处之西山也就仅仅指现在香山一带。而1953年,西山风景区管理所向上级报告,要求了解所辖地区古迹的历史资料,其中所提到的名胜有西山、卢师山、翠微山、平坡山、灵光寺、三山庵、大愁寺、宝珠洞、证果寺、长安寺。因而此西山风景区的地理范围就大致等于现在的“小西山”了。同时期,北京市还存在西山国营农场这一机构,这个西山农场的范围就大得多了,从1959年《北京市人委关于制止在西山国有林区内开山、采石、放牧的通知》来看,这个农场地跨今海淀、石景山、门头沟、房山诸区,这大致也是大西山大范围。

梳理“西山”这一地理概念产生以来的地理范围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其范围虽然含混不清,但核心的“小西山”范围却是日渐明显。至于现在的“西山文化带”,笔者认为不妨学习古人对西山的认识观点,将之分为“核心文化带”与“附属文化带”两层,核心文化带也就是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小西山”,着重发挥该地文化景物集中的优势与特色。而作为“附属文化带”的“大西山”,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诸如煤文化、古道文化等,使地理之山也成为文化之山。若能做到如此,或许会对“西山文化带”的建设有所助益。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