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关了“仿膳”恢复“漪澜堂”并举办相关展览免费开放,近来吸引了很多游人。几天前,笔者也前往一饱眼福,却在展览中发现了几处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比如在漪澜堂大殿配合展览滚动播出的《北海·漪澜堂》电视片中,说乾隆皇帝是“八巡”江南;还有,在道宁斋《道趣宁心——乾隆帝的文化生活展》“御苑漫步”部分介绍到乾隆皇帝在西苑北海的文化活动时,提到“庆霄楼观赏冰嬉、先蚕坛亲蚕献礼、阐福寺拈香祈福、阅古楼藏铸书法、道宁斋吟诗诵文”,这段文字将“先蚕坛亲蚕献礼”与其他四项都说成是皇帝的“文化活动”显然有失准确。殊不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不参加“亲蚕礼”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主持“亲蚕礼”是皇后的职责所在。皇后率众嫔妃祭拜“蚕神”的“亲蚕礼”与皇帝在先农坛祭祀先农的“先农礼”,同为国家级的祭祀大典。此即《春秋·谷梁传》中所记载的“天子亲耕,王后亲蚕”……
乾隆皇帝“八巡江南”还是“六下江南”?
北海公园漪澜堂古建筑群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北麓,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照江苏镇江金山寺所建造,包括漪澜堂、碧照楼、道宁斋、远帆阁、晴栏花韵、戏台等主要建筑。其中,漪澜堂为乾隆皇帝读书之处;道宁斋为清代皇帝与御用文人吟诗咏文之地;晴栏花韵为看戏房;碧照楼和远帆阁为登高赏景之所。从1959年起,漪澜堂古建筑群被仿膳饭庄占用达57年。去年4月18日仿膳饭庄腾退搬出,经过一年的整修,从上个月开始,漪澜堂院落及其西侧的道宁斋院落对公众开放,同时推出了两个展览,即在漪澜堂举办的《漪澜堂景区历史文化展》、在道宁斋举办的《道趣宁心——乾隆帝的文化生活展》。
《漪澜堂景区历史文化展》在漪澜堂大殿展出,展览图文并茂,将漪澜堂200余年的历史文脉、丰厚底蕴呈现在观众面前。展览中既有清代样式雷制“北海琼岛延楼全分烫样”的仿制件,还首次汇集了两岸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冰嬉题材书画珍品《冰嬉图》、《紫光阁赐宴图》、《御制太液池冰嬉赋》等复制佳作。从这个展览的相关介绍中可知,漪澜堂这组格局独特的庭院式古建筑群能出现在北海公园琼华岛的北侧,与乾隆皇帝南巡有很大关系。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江苏镇江金山寺看到了“寺包山”的建筑特色——寺庙围着山建,于是仿照金山寺,在北海琼华岛建造“屋包山”的漪澜堂。可以说,没有乾隆皇帝南巡就没有漪澜堂这组“屋包山”的建筑群。但乾隆皇帝到底几次南巡?是《北海·漪澜堂》电视片中所说的8次吗?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是清朝第6位皇帝,25岁登基,89岁辞世,在位60年,禅位
子嘉庆后又当了3年零4个月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史籍中有明确记载,时间分别是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乾隆皇帝曾在《御制南巡记》中坦陈:“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
乾隆皇帝把“下江南”当成自己的两件大事之一,其实是效仿爷爷康熙皇帝,南巡最主要的目的是视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皇帝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巡看。此外,他还想和爷爷康熙皇帝一比高下。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视察黄河大坝,还视察了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然而,和康熙皇帝相比,乾隆下江南游山玩水的目的大大增加。康熙皇帝六次南巡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乾隆皇帝则是前呼后拥,六巡江南,排场一次比一次大,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对于六次南巡,《清史稿·吴熊光传》曾记载有乾隆皇帝晚年时的自我总结: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乾隆皇帝一生并未“八巡江南”。不知在《北海·漪澜堂》电视片中,乾隆皇帝“八巡”江南的说法从何而来?
“亲蚕礼”能算皇帝的“文化活动”吗?
此外,在道宁斋《道趣宁心——乾隆帝的文化生活展》中,也有一处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道趣宁心”展览通过御苑漫步、芸简墨壶、志以道宁三个部分,以及书房历史场景的复原来展现了乾隆皇帝作为一介书生的文人情怀和文化修为。但在“御苑漫步”部分,介绍到乾隆皇帝在西苑北海的文化活动时,列出了五项:“庆霄楼观赏冰嬉、先蚕坛亲蚕献礼、阐福寺拈香祈福、阅古楼藏铸书法、道宁斋吟诗诵文等。”其中将“先蚕坛亲蚕献礼”也视为五项活动之一,显然有失准确。因为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主持“亲蚕礼”是皇后的职责所在,历朝历代的封建皇帝都是不参加“亲蚕礼”的。
所谓“亲蚕礼”,就是封建时代由皇后所主持的一种祭祀蚕神的大典仪式。中国是最早发明种桑饲蚕的国家,蚕神是中国民间信奉的司蚕桑之神。古人认为,佑护植桑养蚕的神灵就是传说中发明养蚕缫丝的西陵氏嫘祖,被尊称为“先蚕”。在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植桑养蚕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古人对蚕神怀有崇高的敬意。自周代开始,在国家祭祀大典中就已确立了“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的礼制,正如《春秋·谷梁传》所记载的:“天子亲耕,王后亲蚕”。也就是说,帝王要享先农、亲耕藉田;后妇要恭行享先蚕和采桑喂蚕(即“亲蚕”)。按《周礼》,每年春天,皇帝都要去先农坛拜祭农神祈求风调雨顺,而皇后则要到先蚕坛举行“亲蚕”大典,率领众嫔妃祭拜蚕神嫘祖、采桑喂蚕,以鼓励人们勤于纺织,并代表天下女性向上天祈祷。这种表示统治者重视农业、蚕业的象性仪式,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北京先蚕坛曾经有多处,原坛建于城北郊,明嘉靖十年(1531年)迁西苑,现在北海公园的先蚕坛是在明雷霆洪应殿旧址上建的,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总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著名的九坛八庙之一。北海先蚕坛院内的主要建筑有观桑台、亲蚕殿、后殿、先蚕神殿、神橱、蚕署、井亭、牲亭、蚕所、游廊、桑园、浴蚕池等。院子东面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小河叫“浴蚕河”,是元代由金水河引入北海的一支水系。清乾隆九年(1744年)蚕坛建成,孝贤皇后曾率妃嫔们在这里首行亲蚕之礼,祭祀先蚕嫘祖,并当众演习养蚕织丝之术。后来蚕丝多了,她不忍心遗弃,下令把蚕丝染上色彩,织成御衣,亲自进献给乾隆皇帝。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为记录孝贤皇后举行亲蚕礼的景况,特命宫廷画家郎世宁等绘制了一幅著名的《孝贤皇后亲蚕图》,以“诣坛”、“享祀”、“躬桑”、“献茧”四个场景,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皇后亲蚕礼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