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卢沟桥:让人们永远记住中国人民浴血抗战历史(图)

 

 

卢沟桥。

 

醒狮。

 

卢沟晓月碑。

■高文瑞 文/摄

几年前曾协助卢沟桥乡编写乡志,知道卢沟桥乡在全区经济上名列前茅。而历史上的卢沟桥更是中外闻名,享誉世界。因此便格外重视历史资料的收集存留,记住乡的历史。

古时渡口

卢沟桥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建于金代明昌三年(1192),是一座石造联拱桥,达到了建筑结构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桥名源于水。河水旧名卢沟河。古时以黑为卢,所以卢沟河又叫黑水河。河水浑浊乌黑,流速湍急,其急如箭。卢沟河水发源于太原的天池,经过朔州、雷山,合并为桑干河,再汇合雁门、云中诸水,过怀来,流经石景山地段,土质疏松,携起大量泥沙。河水浑浊,又称浑河,也有人称此河为芦菰河。卢沟河再经大兴、东安、武清入白河,之后也多次改道。

河水在古时经常泛滥。据记载,卢沟河于金朝大定二十五年(1185)五月,在上阳村决口。皇帝下令,派遣金中都三百里以内的民夫去堵塞,后来河水又再次决口。明朝永乐、正统年间,狼窝口就曾大决口,成为京师之患。宣德三年(1428),河水冲坏河堤百余丈。明嘉靖三十年(1551)以后,东堤岸就有20处决口。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帝命大臣于成龙等人疏浚河道,并赐名永定河,设分司管理。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孕育了北京城。京城内的水系也得益于它,同时也敬畏它的泛滥。历朝历代都想尽了办法,趋利避害。隋朝大业七年(611),东征高丽,隋炀帝派遣诸将领,在蓟城南桑干河上,建筑了社稷二坛。金大定中建筑了卢沟河神庙。明正统年间,在堤上建起了龙神庙。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帝动用国库重建,敕封永定河神。

卢沟河在此处也是商旅使者进京往来的重要渡口。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五月,皇帝下令建石桥。桥没建成,金世宗便驾崩。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金章宗命令建造舟船,解决民众的交通问题,随即又令建造石桥,并于明昌三年(1192)三月告成,命名为广利桥。有人建议,这里是车马商旅的交通要道,应该在河两岸建造房屋,让人看守、居住。皇帝说:地方可以自己建造。左丞相守贞说:那样恐怕被豪强占有。况且商人多停留在河东岸,如果官建,两岸可以对称,也便于观察治理。皇帝听从了建议。

美观坚固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个涵孔,中间大,两边小。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其中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金代的已很少,元代的也不多。历史上对石狮统计过多次,各有不同。据最后一次的结果,共有大小石狮501只,现在无人断定今后不再变化,所以留下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一种动物,能变化出500多种神态各异的形象,每只栩栩如生,其艺术构思,叹为观止。如此杰作必出自大师之手。于是人们便传说,一定是鲁班造的。他是智慧的化身。

卢沟桥不仅造型美观,科技含量也很高。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以保护桥墩。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这些建筑结构闪烁着中国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古代石桥,一般来说,桥面都要起拱,而卢沟桥平坦笔直卧于河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卢沟桥非常坚固,建成后也多次修葺。明代自永乐十年(1412)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共修桥6次;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都少有重大工程。只是在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易县西陵,须过此桥。桥面窄,便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棺椁通过后,又将石栏恢复了原样。

燕京八景

拂晓来到永定河边,正当月朗晴空,野旷天低,曙色苍苍,波光潾潾,令人心旷神怡。远望苍山,近看逝水,皓月盈缺,天地悠悠,使人遐思无限。这便是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

金章宗不仅建造了卢沟桥,还开发了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阴、蓟门飞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卢沟晓月”能为燕京八景,自有道理。景色不说,单就地理交通位置,太重要了,京城西南的门户。现在,自六里桥西南斜去的公路就知,那是古人抄近路进京,自卢沟桥一步步走出来的。

对于“卢沟晓月”,还有不同的理解,认为晓月即小月,月牙儿。有邹缉《卢沟桥》诗:“河桥残月晓苍苍,远见浑河一道黄。树入平郊分澹霭,天空断岸隐微光。北趋禁阙神京近,南去征车客路长。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尽五更霜。”此诗在指残月。诗咏的是卢沟桥,并非特指燕京八景。

明人李东阳则有诗一首,独赞《卢沟晓月》,其中“晓空云尽月轮孤”句,所指明确。乾隆皇帝御制燕京八景“卢沟晓月”碑上的题诗最能说明:“兰若霜钟断续鸣,卢沟晓月正西横。苍烟淡接平芜迥,曙色才分远水明。”

于是想起另外一段故事。幼时听长辈说,在卢沟桥看月牙儿,比别处能早一天。卢沟桥地势低,黑得早。初一的新月别处不见,这里能看到,只是没在初一试过。不过到了河边就体会到美景:黄昏看月牙儿,满月只在拂晓。

宛平古城

卢沟桥是京城的西南大门,明崇祯十一年(1638),在桥东建造了大小1里多长的小城,城名为拱北。规模虽小,设计却完整,崇墉百雉,气势宏伟,俨若雄关,护卫着京城。城有两门,南门为永昌,北门称顺治。清代变城名为拱极城,改永昌门为威严门。拱极城内,路东有观音庵,路西有兴隆寺。

宛平县衙自1913年从京城内迁至此,并于1928年再次搬迁至此城。这就是今天所称的宛平城。桥与城的布局,很像一只蝎子。据说,顺治门外有两口井是眼睛,宛平城是身子,卢沟桥就是那长长的尾巴。

学生时代,曾住过城边,每天都能看到历经几百年而沧桑的古城,依稀记得上面留有枪炮的弹痕,顺治门旁也被炮弹炸开出豁口。现在的宛平城整修一新,城内建起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成为革命教育的基地,让人们永远记住中国人民抗击外辱、浴血抗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