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三里河。 北京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一脉中轴伴水行
北京城壮美的中轴线贯穿南北,气势庄严而巍峨。而700岁的玉河与史溯于明代的前门三里河,则像两条轻盈的“飘带”,围绕中轴线一路蜿蜒,为中轴线增添了几分娟秀。消失了大半个世纪的玉河北段水道在五年前重见天日,并成功在今年“过街”继续南延,沟通起什刹海、皇城根遗址公园和菖蒲河公园。前门三里河也经过水系治理、生态修复、民居修缮、种植绿树,今年4月重新与世人见面,让“天子脚下”的京城竟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韵味。“穿越”回来的两条水道秀美了中轴线,涓涓河水虽已不再承担过去的漕运功能,但却灵动了北京城。古水道从消失到重现,勾连起的是城市的历史和现代,过去和未来。
■记者探访
地点1:前门三里河河道
明朝三里河 今朝“流”回前门
早在2002年,前门地区鲜鱼口-草场三条至十条地区被市政府列为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今年4月,明朝历史记载中的三里河水系再次重现。这条古老河道,成为整个前门东区修缮改造呈现出的亮点之一(见图),包括西打磨厂街在内,已经重新让老北京的“静”回归。以后再提起前门,将是一种充满京味儿的“老胡同、新生活”。
家住草厂二条的蔺鑫元是个爱好摄影的“老北京”。2006年前门地区启动了修缮改造,老蔺就决定用影像来记录老前门的这次“新生”。
今年4月,正是草长莺飞、万物萌生的时节,老蔺再次来到他熟悉的前门三里河时,竟然发现这里他已经不再熟悉:低矮拥挤的老旧平房不见了,三里河居然见着水了!“三里河,有了水这才是名副其实啊!”老蔺笑得合不拢嘴。
从三里河北端,踏着古朴的石板路一直向南,垂柳、碧桃相映成趣,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调皮地往河里扔一把碎饼干,十几尾大大小小的锦鲤就簇拥过来。孩子高兴得大叫,鲤鱼又吓得散开;依水而建的凉亭里,几位老街坊或是闲聊,或是下棋,或是看报,调侃着原来的破平房,怎么就变成了这么漂亮的江南景;一队刚刚跳完广场舞的阿姨摇着绸扇,摆着最漂亮的姿势,以水中盛开的荷花为背景来一张大合影……这一切,都是老蔺镜头中捕捉的瞬间。最令老蔺高兴的是,他的镜头中,经常出现的是曾经的老街坊。“搬到了楼房里,生活比以前改善了太多了,但大家都惦记着再回来看看。”
虽然过去很多破旧的房子都消失不见,但38棵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国槐、香椿、榆树、旱柳都得以保留,5棵参天的国槐也在项目基本完成后进行了回植。看到这些树,老蔺感叹不已,曾经,这些大树都被平房包围,有的甚至就是现实版的“张大民”家。“现在这些老树都留下来了,保护得这么好,我们也都放心了,老地方虽然变了样,但是‘魂’没丢。”
在历史上,前门地区会馆云集,所以在此次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建设时,还完成了河道沿线两侧的房屋里面修缮。目前,河道两侧的江西新建会馆、江西丰城会馆、安徽泾县会馆、福建汀州会馆南馆这4个普查级文物正在进行修缮。“会馆原来是什么样子,估计至少得是爷爷辈儿的才知道。”老蔺告诉记者,从他记事起,就只知道一个个居住着几十户居民的大杂院,谁家以前是什么会馆,会馆有什么历史,都是大家口耳相传。老蔺说,他的下一个愿望,就是等这些会馆修缮完了,再回来专门拍一组照片。
地点2:玉河庵
玉河为其改道 小庙变身博物馆
在玉河的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地安门东不压桥胡同把口的残破院子竟是传说中的玉河庵。现在玉河庵已经成为东城区的区级文保单位。
如今,玉河庵门口立着一块碑,碑上题写的是《清重修玉河庵碑记》,碑首上阴刻“万古留名 清嘉庆十三年九月立”。200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玉河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在院子里先后发现了这座碑的碑首和碑座,这才认定了这是传说中的玉河庵。在清朝的《乾隆京城全图》上,玉河庵就已经被明确地标注出来了:偏了将近45度、歪着盖的小院子,和如今保留下来的遗址的位置丝毫不差。那么玉河庵为什么要歪着盖呢?答案在院子外面。玉河庵就在东不压桥的桥头,现在东不压桥残存下来的两段雁翅,西边的比较完整,东边的如果是相同大小,那绝对是“横穿”过玉河庵了。也就是说,当年,东不压桥为了玉河庵,把桥都建得“不伦不类”了。但其实,当年做出牺牲的并不是东不压桥,而是脚下的河道。根据史料记载,到了清朝中期,河道越来越窄,东不压桥原本宽阔得能过大船的桥洞没用了,于是皇帝为了盖庙,干脆填河占地,让玉河改了河道的宽窄,把一半的东不压桥雁翅都压在了玉河庵的底下,这座为祭祀玉河而建的小庙,就“漂”在了河中央。
如今玉河庵完全按从前的地基遗址复建,原来大殿上的墙砖、基座、木料也一一用在了建筑上,成了玉河博物馆,记录着北京古都水系的故事。
地点.3:玉河南段
贯穿菖蒲河 老街坊乐享夏凉
玉河畔、雨儿胡同的老街坊冀红已经在这里住了30多年,她回忆说:“我是嫁到这儿的媳妇,刚来的时候,可看不见玉河。听家里的老人说,玉河是‘盖’在下面的暗渠。后来上面盖满了小平房。”
如今,“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诗句中描写的玉河美景不再是古老的故事。继玉河北段恢复后,玉河的水道将穿过平安大街,继续向南延伸,这条河穿城而过,从什刹海一直贯穿到菖蒲河公园,玉河南段还有望纳入大运河的后续申遗点。这条老河道还引入了“海绵城市”等新理念,更为绿色、节水。考古的重大发现——澄清下闸,也按照原貌进行保护和展示。
冀红和记者边聊边从玉河北段向南,穿过平安大街,来到玉河南段。虽然北京最近几天天气炎热,但走在河岸,看清风拂柳、赏风摆荷叶,也能体会到“心静自然凉”的舒适与惬意。冀红说,“现在大家都躲在空调房里,有个原因就是能让我们乘凉的地方少了。现在玉河恢复了,南段也通水了,还建了好多亲水平台、小桥长廊。有这么个‘世外桃源’,真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
而玉河的重生,并没有涌来大批的旅游团,闹中取静的河道两岸,多数是摇着蒲扇对弈的老人、推着婴儿车的夫妇,居民享受的依旧是悠闲惬意的“静生活”。“也有背着大包的背包客,但不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我遛弯的时候就碰见过好几次,给人指指路什么的,我作为这儿的老居民,亲身经历玉河的重现,还挺骄傲的。”最让冀红高兴的是,玉河吸引的游客中,很多都是北京市民。“有时候一聊天,家住海淀的、朝阳的,都有,都是听说玉河修得特漂亮特意过来看看的。”
■新闻链接
前门三里河580年变迁
关于前门三里河,明《河渠志》记载:“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而“正统年间修城壕”的确切年代,则来源于《明实录》“自正统二年(1437)正月兴工,至是始毕”的记载。
在明万历年间的老地图上,这条小河由前门外东护城河壕口引出,向东南蜿蜒而下,经北深沟、南深沟、草厂九条、薛家湾,在南北桥湾与金口河旧渠相接,全长三里。
据《北京三里河考》记载:金代三里河一带是中都城东郊,元代为大都城东南郊,湖泽众多,芦苇成片。《京师坊巷志稿》称:“元世祖于文明门(崇文门)外东五里立苇场,岁收苇百万以蓑城。”元代时三里河一带是城防物资(芦席、蓑草)的积存之地。当时大都城墙是土城,夏季城墙需要用芦席、蓑草覆盖防雨,于是在此设草厂(场),集中收储芦苇,以备汛期护城之用,由此便有了今天的芦草园、草厂等地名。
2016年8月,前门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正式开工,2017年4月完工。整个项目北起西打磨厂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门东路,东至长巷二条、正义路南延。总长约900米,占地约1.3万平方米,设计水深平均为0.4至1.0米,最宽10米,最窄4.5米。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王萍 本版摄影 北京晨报记者 李木易(资料图片)
早在2003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听到要恢复玉河北段的历史风貌,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些历史水系恢复后,北京城的血脉就通了,北京就有了灵气……与南锣鼓巷风貌保护区配合在一起,会为北京古都增色。”现如今,沟通南北的玉河不仅为中轴线平添旖旎水景,更成为附近老邻居消暑纳凉的新去处。
■专家观点
玉河 南北连一体为中轴添彩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侯兆年表示,玉河当年是大运河的一部分,是运粮河,但从明代开始,其航运功能就开始衰退,逐渐转变成一条输水的河道,清代末年就已基本干涸,民国时期就被填埋了。新中国成立后,又疏浚玉河,开始作为行洪排污通道使用,成了一条暗河。今后,玉河南段重新打开,周边恢复历史风貌,与现在的玉河北段连成一体,将为北京城再添一处文化景观(见图)。玉河南延工程发现了玉河故道、水闸等文物遗存,但玉河周边的历史建筑早已不复存在,而且是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拆光了。所以玉河南段在恢复历史风貌时,已经没有历史建筑可保,但可以建设仿古建筑。而仿古建筑的体貌不妨就参考乾隆图。侯兆年说,乾隆图是1750年时乾隆皇帝命人绘制的非常准确的北京城地图。在这张图上详细绘制了北京城内的每一间房,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都认为,玉河风貌修复工程部分恢复了历史水系,有利于增加市中心河道排泄能力和改善城市中心水系的水质,增加了东城区的水域面积;它沟通了皇城根遗址公园和菖蒲河公园,将东皇城的轮廓勾勒出来,是对北京市皇城保护规划和中轴线景观规划的实现和补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专家们还特别指出,河道两旁的景观设计能够从单纯的园林观念中解放出来,站在城市的角度进行景观设计,美化了环境,为市民新增了一个休憩和户外活动场所,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南锣鼓巷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有利于改善中心城区的环境和生态质量。
三里河 体现历史遗迹利用成果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表示,文物和历史遗迹需要保护和利用。但目前看来,保护的进度似乎要更快一些,利用的进度也一定要跟上。
阎崇年说,三里河恢复后,自己也曾沿着河岸参观。“参观的时候,我就遇到不少原来就在这儿住的老居民,大家都特别高兴,喜笑颜开地说自己特意回来看看,要留住历史的记忆,我也和好多居民在三里河合了影。”他认为,三里河的重现、保护和利用,之所以受到肯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符合老百姓的利益。
阎崇年表示,北京的中轴线是北京城市建设的灵魂。北京之所以成为首都,是3000年历史的选择,总结起来就是“天地之合、文脉之汇”,是自然和人文的条件决定的。而最能体现这个“天地之合、文脉之汇”的就是北京的核心城区。“以中轴线来说,我曾经从永定门出发,一路从天坛、前门,最后一直走到钟鼓楼,走了六个多小时。前门东区、前门三里河、东四地区、南锣鼓巷这些地区围绕中轴线,保护和利用的成果十分明显。”
■各方动态
玉河南段修复 展现澄清下闸
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2007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发掘通惠河遗迹,对考古发掘出来的东不压桥遗址、驳岸遗存等都按其出土原状向公众进行展示。玉河工程考古发掘完成后,古河堤部分采取了回填的方式进行保护。为恢复玉河的历史风貌,玉河北区是按古河道原有走向重新修复的,新河堤就建在回填的古河堤上方。
据了解,玉河南段水道修复后,“澄清下闸”将作为历史遗存完整展现。记者了解到,什刹海之水经过管道“横穿”平安大街,南延至北河沿胡同的东头,也就是澄清下闸的闸口位置。
三里河两岸 18处会馆将腾退修缮
在历史上,前门地区会馆云集,所以在此次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建设时,还完成了河道沿线两侧的房屋里面修缮。目前,正在进行两侧的江西新建会馆、江西丰城会馆、安徽泾县会馆、福建汀州会馆南馆这4个普查级文物的修缮及违建拆除等环境整治。
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统计,三里河两侧目前共有文物26处,其中18处会馆,未来将进行绿色生态修复,完成文物腾退修缮利用。
前门东区改造 将现“一河、两街、三区”
此外,作为古都旧城重要的历史片区,前门东区将打造“老胡同·新生活”国际一流宜居社区,未来将呈现“一河、两街、三区”,草厂驿站、西打工坊、前门人家、三里水乡都将成为前门东区具有深厚历史沉淀的“新地标”。
其中,“一河”就是指三里河。“两街”一条为西打磨厂街,这里将打造“西打工坊”,一期完成国际顶级设计师设计的7个集群院落,目前日本著名设计大师隈研吾的中国工作室及明智研究院已经入驻;另外一条为西兴隆街,将引入现代生活体验中心、儿童艺术中心等业态。“三区”为重点保护区、宜居生活区和文化创意区。重点保护区将整体保护风貌,引入高端品牌酒店;宜居生活区将疏解提升并举,延续城市记忆;文化创意区未来将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区域活力。
文物腾退 成为公共文化场所
“十三五”期间,东城区将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推动、居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争取完成太庙、皇史宬、法国兵营旧址等47处具有重大安全隐患、社会关注度高、历史文化价值高的文物的腾退亮相,让文物成为大众留住乡愁、增强文化认同感的公共文化场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记者手记
享受有历史风韵的生活
从小就从教科书上知道,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这不单单指生活用水的紧张,因为地处北方,北京城多是横平竖直的宽阔大道,雄浑有余而灵动不足。而玉河与前门三里河两条中轴线旁的古水道的恢复,让北京不再那么“汉子”,“沿河看柳”闲情逸致也不再只能在公园中领略。
而 “景点”并没有成为玉河、前门三里河的定位。以前门三里河为例,来这里散步、拍照的游客,原前门的老街坊占了大多数,“回去看看原来的那棵老树”“看看原来破烂的大杂院如今变成什么样”成了游览“主题”。负责建设该景观的北京天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段金梅介绍,这一处景观的定位是服务社区居民,为本地居民打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探索“老胡同新生活”的发展模式。段金梅表示,这一景观虽然与前门、天安门旅游景区近在咫尺,但是会避免被旅行团游客“开发”成景区。
挖掘历史遗存、整治老街区、腾退修缮老建筑,如今这样的保护行动再也不是为了建设拉动GDP所谓的“商街”,再也不是为了吸引旅游团聚集的“景点”,而是为了留住历史、留住韵味、留住乡愁。“我家大门常打开”是老北京的好客之道,但游客有游客的乘兴而归,居民有居民的怡然之乐,二者互通互融而不互扰,于是才有了南锣鼓巷的自动“降级”,才有了玉河南北段的安静惬意,才有了包括前门三里河、西打磨厂老街坊的“静生活”,才有了以壮美中轴为风骨、胡同情韵为血肉的古都之魂。
■新闻链接
玉河流过这700年
700多年前,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修通了这条河道,让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得以延伸到皇城里来。此后的许多年中,历代商船从玉河上行过,它是帝都漕运文化的参与者,也是皇城几百年浮沉的见证人。
自明朝开始,玉河从什刹海前海东端出水口起,经万宁桥后,先后经过今天的东不压桥胡同、东板桥胡同、北河沿胡同、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正义路,最终流入北京内城南护城河。老百姓一般称万宁桥到东不压桥这一段为“玉河北段”,进入皇宫城墙内的一段为“玉河南段”。
后来,由于玉河水日益减少,民国政府开始自南向北将部分玉河改为暗沟。
1998年4月3日,在平安大街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在东吉祥胡同北口发现了古代城砖砌筑的河堤。
直到2002年,北京市颁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玉河成为拟恢复的河道工程之一。
2007年,玉河改造工程正式立项。
2013年,玉河北段改造全面完成。
2014年5月,玉河南段考古发掘工作开始,2015年12月完成。
2015年7月,玉河南段景观恢复整治工程开始,至2016年10月竣工。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王萍 本版摄影 北京晨报记者 李木易(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