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民族歌剧 《金沙江畔》7月28日首演(图)

 ■张欣然

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打造的原创民族歌剧《金沙江畔》将于7月28日至8月2日迎来首演。

该剧由作曲家雷蕾作曲,剧作家冯柏铭、冯必烈编剧,指挥家张国勇执棒,导演廖向红执导,王凯、王泽南、王喆、王丽达等众多活跃在国内舞台上的实力派歌唱家领衔主演。

 

剧目介绍

本剧改编自1959年出版发行的同名小说《金沙江畔》,原著作者陈靖是当年长征的亲历者,也是写作长征题材的军旅作家之一。《金沙江畔》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细腻的笔触塑造出卓玛、金明等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和观众的集体记忆,并表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与金沙江畔藏区人民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国家大剧院自开始创作民族歌剧《金沙江畔》以来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希望通过该剧的创排唤醒几代中国人对于民族歌剧的记忆。

从7月21日开始,歌剧《金沙江畔》进入舞台排练阶段,舞美、服装、化妆、道具、多媒体等各个工种也在一次次的排练中不断地磨合,以求将最好的舞台效果呈献给广大观众。

作曲家雷蕾

服装监制达瓦拉姆

 

剧情简介

红军北上抗日途经金沙江畔,民团司令仇万里欲阻碍红军北上,假扮红军抢了桑吉土司的女儿卓玛并嫁祸红军,欲挑起藏人和红军的矛盾。卓玛被红军先遣队队长金明搭救,起初卓玛误认为红军是抢她的仇人。金明的姐姐金秀对卓玛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缺粮缺水的危急关头,红军在金明率领下依然坚守严明的纪律;为了保护藏民谭政委英勇牺牲的一幕幕,使卓玛不仅成为红军进入藏区的向导,也由衷地让她敬佩这支仁义之师。

敌不过红军的仇万里放火烧了金沙城,并对桑吉土司谎称卓玛被红军糟践致死。悲愤交加的桑吉土司发誓与红军势不两立,仇家军为消灭红军切断了水槽。金明的叔叔、炊事班长金永德为战友们取水壮烈牺牲。

心事重重的桑吉收到飞箭传书,信中说卓玛还活着。卓玛欲上山向母亲说明缘由,但仇万里却暗中试图将卓玛置于死地。担心卓玛被算计,金明独自上山。桑吉土司与金明约定,如果太阳落山,卓玛还不能安全回到她身边,就要杀掉金明。在太阳即将落山之际,卓玛出现。阴谋败露的仇万里在红军、藏军的逼迫下,慌不择路掉下悬崖。

为保护卓玛,金秀负伤牺牲,而卓玛收养了金秀在北上途中生下的孩子。历经生死,卓玛与金明暗生情愫。卓玛欲随红军北上,但因身负部落重任而不能。金明踏上了北上的征途,他们相信,待到胜利那一天,一定会再相见!

幕后亮点

作为一部写实主义民族歌剧,服装、舞美、道具不仅需要对宏大的场面进行精巧构思,也需要把握每一处细节,尽力还原历史。7月24日,国家大剧院邀请媒体前来舞台探班,该剧的舞美设计丁丁、服装统筹宋玖玲、服装监制达瓦拉姆、道具设计金继峰与广大记者分享该剧创作与制作中的感悟。

服装监制达瓦拉姆正是藏族同胞,她介绍说,传统的藏族服饰重达十几公斤,制作、穿戴过程均十分繁琐。特别是女性服饰,往往在穿戴时需要调整十余分钟,才能将女性曲线美的身材勾勒出来。因而此次为歌剧《金沙江畔》设计的藏族服装,不仅在外观上完全符合传统藏族服饰,更采用了轻量化材料(一套演出服饰的重量在5公斤左右),使得演员在舞台上可以较为轻松地做出大幅度的动作,并且方便在演出时更换服装。

剧中的砍刀、军旗、步枪等看起来均有长期使用过的痕迹,显得又“脏”又“旧”。道具设计金继峰介绍说,大部分的道具均采用的做旧处理。如军旗上面使用黑色油漆做旧,大砍刀通过涂油漆、颜色深浅不一的布条达到做旧效果等等,剧中卓玛的信还特意使用了类似布料材质的“藏纸”,以达到最真实的效果。

导演廖向红说:“期望通过我们在歌剧舞台上展现的一行行脚印,能透视出红军伟大的万里征程……期待剧中红军战士艰难‘跋涉’的群像画面,能成为长征精神的象征,深深嵌入观众的视野、脑海、心灵……”

看到幕后演职人员一丝不苟地抠细节,台前演职人员精益求精地磨合,深感创作团队的辛苦与敬业。《金沙江畔》这部曾经以小说、评剧、电影等形式演绎的深入人心之作,此次又将在歌剧舞台上绽放出怎样的光彩、对长征精神作出怎样的解读?相信观众在欣赏之后心中自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