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中国科技馆的旺季,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数以万计。这几天一层短期展厅参观“嗨科技酷品展”最是热闹,首个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中国实验酷品“小绿侠”、能让语音和文字同步显示的翻译器、驶向未来的无人驾驶电动汽车、科幻电影里才能见到的空中成像、可带回家领养的小宝机器人……展厅内这些既炫且酷的科技展品让大人孩子都大开眼界。中国科技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展览从今年1月份就开始筹备了,精心准备了半年多,其间近400家厂商、科研机构、高校提交报名资料,经过严格筛选,最终从300余件报名产品中挑选了40件最具代表性的炫酷科技产品与观众见面,开展才几天就有10万人来观展。
这个新奇的科技展,整个展区分为超级酷咖、视听进化、高能对战、机器崛起等几个板块。“超级酷咖”展区的展品大多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有能提供多种资讯信息和服务的智能镜子;《欢乐颂》安迪同款的、可在家庭、商超、写字楼种菜的“智能微型蔬菜工厂”;在门口刷一下脸就能通知接待人员的颜值(刷脸)机;还有会“察言观色”、具备高“情商”的人机交流软件;也有在睡梦中能得到身体机能监测,进行健康预警的智能床垫;有能提供饮食指导,并可教人买菜做饭的智能型冰箱;让人无师自通,自助弹奏各种乐曲的高科技智能乐器;寓教于乐,将积木、玩偶等融合了顶尖无线通信、触屏、小机器人等技术的智能无屏平板。用主办方的话来讲,这些科技酷品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麻烦事、尴尬事,将来是人们的好帮手。大概也是因为这个,所以在这个展区参观的家长比孩子更有兴致。
在人的感觉器官中,眼睛和耳朵是最为重要的,“视听进化”展区的展品极大地延展了人体的视听功能,满足了人们在娱乐、工作等方面的视听需求。其中有让桌面、茶几、墙面秒变触控电脑,用户可随心安装益智游戏APP的云趣新芽投影机;有将耳机设计成动漫头盔的智能化音箱。在这个展区,还展示有一种能通过光线重组,在空气中生成裸眼3D影像的“空气成像”技术,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是一种真正走向未来的前沿科技。这样奇妙的体验,自然孩子最有兴趣。
除了好玩扮酷,这个展区的很多展厅实用性还特别强,科大讯飞带来了一种能实现语音和文字同步显示、分句、校对的“听见”会议系统,能在会议现场,让音频信息与文字信息同时展现,这种视频与文字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在重大会议的直播中、或对嘈杂环境下的视频观看有很大帮助,而且能帮助有听力障碍人群获取信息。另一款“译呗”翻译机,运用了多种智能技术,可让一个没有多少外语基础的人顺畅地与外国人沟通交流,将来国人去国外旅游只需携带这款机器就可走遍全球。在这个展区,还特别展示了未来媒体人专用的能帮助一线采写人员完成各种工作的GoPro相机、谷歌眼镜、全景摄像机等。站在这些展品前,想象一下未来记者们的工作情景,让不少前来体验的孩子脑洞大开。
“机器崛起”展区的明星则是各个身怀绝技的机器人。在代表当今炫酷科技的各类产品中,机器人无疑最为夺人眼球。展厅里各类机器人争“奇”斗“怪”,有参与过机器人格斗大赛的T5锤头鲨机器人,它能像电影中激烈的打斗场面那样与对手“拼杀”;有具备格斗、竞速、避障等各项竞技功能的竞赛机器人。此外,还有能上下台阶,穿山越沟,在复杂地形上行走的六足机器人;有戴着手臂上,随着手动就能操作遥控车的智能手环。
在这个展区中,不少孩子一眼就认出了曾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小觅机器人。这个被形容为“拥有全球最强大脑、拥有全球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引擎、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视觉计算引擎、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语音识别引擎”的机器人,可是个颇具知名度的服务型机器人。小觅机器人在机器人视觉计算、三维避障,机器人自然语音交互,机器人情绪引擎等机器人核心技术领域均拥有核心技术。它不仅能够轻松辨识你的容貌,如果你想给谁打个电话、拍张全家福、听首歌曲、给孩子讲个故事、查看股市或者了解天气等,它都可以从容应对。现场的工作人员说,小觅机器人目前的应用场景包括展销、企业沟通、安防、场地导引,未来通过软硬件的不断融合和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小觅机器人将适应更多复杂的商业应用场景,并逐渐走入千家万户,尤其是在儿童和老人家庭看护陪伴等民生问题上能发挥大作用。
能与展品互动的展区永远是孩子最扎堆儿的地方,在“高能对战展区”,孩子们最热衷体验的一款眼控仪,只要一戴上就可以解放双手,用“眼神”操控游戏进攻,做个名副其实的“眼神杀手”。其实,这款眼控仪还有眼控交互、眼动分析、眼动裸眼3D、疲劳驾驶监测等功能,能让渐冻症患者加强与外部世界沟通的能力,也能帮助普通人作为沟通辅具设备。在另一款体感游戏机前,孩子们也是蹦来跳去,玩得不亦乐乎。这种针对青少年的可穿戴设备,通过独创的专利识别算法辨识身体动作控制游戏,监控游戏过程中的运动量消耗,让普通游戏变成体感游戏,游戏娱乐和身体锻炼兼得,眼神体感操控都能得心应手。
科技馆里众多新奇特的展品带给人惊喜,能够近距离地了解这么多前沿科技新品,也让这个暑假走进展厅的家长和孩子大呼过瘾!
本报记者 蔡文清 视觉中国供图